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7页).doc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
2、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
3、,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
4、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简述青铜时代的天命观念。 天和天命观念的产生和农业有关。农耕民族是靠水吃饭,靠水吃饭就是靠天吃饭,很容易产生上帝的观念。 殷人是敬天的,是敬天命的。 周是商文化的继承者,天和天命的观念也为周所
5、接受、继承。 重民思想和民、敬神成为春秋时期国家的大事天命观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但在东汉以后,天命思想就衰竭了,在三方面有保留:A在民间保留着。愚民无知,还信天命,求老天爷保佑;B、在皇家保留。皇帝还自称“天子”。其实他也自知不是天子,仍以此欺骗人民;C、在知识界保留。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问题,被继续讨论。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 各种学派蓬勃发展,士人大量崛起2、 春秋战国后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3、 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4、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简述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的转变。
6、1.巫史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当时社会分工细化,专司人神交通的巫,由单一的占卜扩大为参与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史与巫通常是二任合一身,故后世并称“巫史”。 他们地位崇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对中国的早期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巫史文化”是一种“官学”。2.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动乱,各国招揽人才等原因,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私学勃兴,士也随之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多受过六艺之教,分为文士和武士。后来,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无论是庶人还是贵族子弟,只要是人中佼佼者,皆称士,并为公卿大夫所惜重,养士、蓄士风行。简述今
7、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1、 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2、 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的视角是政治的,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主张合时;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着重探讨经文本义,主张复古。3、 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4、 学风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却常常失之繁琐。简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与主要特征。 玄学兴起的原因: A、儒学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在宫廷黑暗、污浊的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可笑 B、庄园经济关注个体而不是国家 玄学是一种主题面貌与西汉儒学大不相同的学
8、术思潮。两汉儒学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的建构,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哲学是文化的魂灵,玄学的特质自然而然在魏晋南北朝人文心态上打下深刻烙印。主要特征: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魏晋玄学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思想。4以解决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9、、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简述科举制度兴盛的原因1、 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2、 科举制度还反映了“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3、 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4、 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简述道教的产生条件与思想渊源。 产生的条件: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经学虽然含有浓重的神学迷信因子,但它没有完整的教义体系、严密的教会组织形式和教规教仪,因此还不能如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那样有效地执行
10、统摄社会精神的职能。这为道教的萌生,留下了精神领域的缝隙。 道教的思想渊源:巫术、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阴阳五行化的谶纬之学、黄老思想简述宋代的文官制度的特征与影响特征:1.科举制得以完善是文官政治的基石。制度走向严密与开放,实行三级考试,扩大招生名额,加上词科、明经、明法等科目,录取人数超过隋唐时期。2.重视学校教育,北宋时期就有四次兴学热潮,宋代学校分官学和私学两类。3.文官待遇之高、地位之隆,诶中国历史之罕见。4.开明的文化政策,在制度层面,实行台谏制度。影响:利:1. 完善科举制度和重视教育举都为广大贫困学子拓宽致仕之路。2. 台谏制度使御吏、谏官成为人君之耳目。以防范大臣之专擅。同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化史 复习 提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