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大纲--新(19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染病教学大纲--新(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教学大纲--新(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染病及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及性病学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Venereology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32 期中考试:2学分:2适用对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先修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染病及性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在人群中流行。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许多传染病、性病仍然广泛存在,一些已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内没有的传染病随时都可以侵入。因此,传染病及性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传染
2、病及性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性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两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获得(1)常见传染病、性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鉴别诊断;(5)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了解传染病、性病的预防措施。通过本课程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传染病、性病防治的实际技能,为毕业后参加防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材选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2版
3、本科教材,性病部分为自编教材。传染病及性病的教学有大量的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需要有大量的临床病例的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将所需要的图片插入课件,按照讲课的需要随时播放,可提高教学效果。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传染病部分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传染与免疫【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的概念2.掌握感染过程的表现3.了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了解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教学内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7.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毒力、变异性。8.感染
4、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3掌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4了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教学内容】1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2疾病发展的阶段性。3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4.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代谢改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教学内容】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
5、素,社会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了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教学内容】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感染后免疫。流行病学的特征。 2传染病病情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病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 3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系统反应。 4.临床类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方法【教学内容】 1临床资料。 2流行病学资
6、料。 3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资料 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查,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治疗原则。2了解传染病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1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防治结合。2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饮食等;病原或特效疗法:化学疗法,抗生素疗法;血清疗法等;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康复疗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2了解传染病报告制度。【教学内容】1管理传染源 法定传染病分类,严格
7、报告制度。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做好粪管、水管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及被动免疫;药物预防。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三章 病毒感染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病毒种类、基因结构及抗原性。2掌握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3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特点。5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6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7掌握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教学内容】1
8、概述。2病原学 肝炎病毒种类及各型病毒的特点;各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基因型,对诊断的意义。3流行病学 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乙型和丙型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及隐性感染者。隐性病例和抗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人群易感性。4发病机理 各型 肝炎的免疫发病机理、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各型肝炎的病理变化;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出血、腹水等的发生原理。5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及特点;小儿及老年人肝炎的特点;并发症与预后。6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酶、蛋白、胆红素代谢以及其他肝功能实验等;肝炎病毒
9、标志物检测:各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病理学诊断。7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8鉴别诊断 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脂肪肝、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等鉴别。9预后 各类型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10治疗 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保肝药物的应用原则及评价;免疫类药物的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重型肝炎与合并症的治疗。11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乙肝疫苗、甲肝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预防效果。【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了解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
10、、鉴别诊断及治疗。 2掌握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甲、乙丙三型。甲型的亚型。 3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与坏死和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变。5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流感;轻型流感;肺炎型流感。 6并发症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 7诊断 流感流行期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抗体反应。 8预后 单纯流感者良好,流感病毒肺炎者或继发细菌感染者严重
11、创严重。 9治疗 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性感染。 10预防 病人的适当隔离,消毒,疫苗预防,全刚烷胺预防。【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附:禽流感病毒感染【目的要求】 1了解禽流感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及治疗。 2掌握禽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 3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为与鸡鸭等的密切接触。流行特征。4临床表现 潜伏期及禽流感的临床特点。 5诊断 有明确禽类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 6治疗 基本与流行性感冒相同。对症治疗。 7预防 加强对禽类的监测,如有禽流感流行及时销毁感染家禽。【教学方法
12、】 学生自学第六节、麻疹 【目的要求】 1.了解麻疹的病原学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段、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2.掌握流行特点、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及典型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原学 麻疹病毒特点及抗体系统。2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具有持久免疫力、冬春季流行高峰、发病年龄后移现象。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特征性的组织病变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4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重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脑炎、心肌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5实验室检
13、查 血常规、特异性抗体检查、 早期鼻咽及颊粘膜处涂片查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6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与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及药疹鉴别。7预后 单纯麻疹良好。有并发症者较差。8治疗 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9预防 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第七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目的要求】 1了解水痘病原学特点流行特征、发病机理及病变部位及特征。 2掌握水痘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征。 3流行病学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及病后免疫力。
14、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首次感染及潜在性感染。病变部位及特征。 5临床表现 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6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疱疹怕刮片查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核酸检测 及病毒分离。 7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鉴别诊断:天花、脓疱疹、丘疹样荨麻疹。 8治疗 对症及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 9. 预防隔离患者,接触者被动免疫。【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 1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血清学分型及特性;流行病学特点、预防。 2掌握其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15、讲授内容】 1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血清学分型及特性。 2流行病学 自然疫源性。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螨类)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依血清型不同而异。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混合型)、人群分布及季节、周期性。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及免疫作用,病理改变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质的变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肝、脑及其他脏器的病变。 4 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
16、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 血象(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三大主症、五期经过)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 7预后 病死率高。与临床类型、治疗迟早及措施得当与否有关。 8治疗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及就地治疗的重要性。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各种疗法如液体疗法、免疫调节剂及透析疗法等的应用时机的评价。 9预防 灭鼠、防鼠、灭螨及个人防护。【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 1了解
17、乙脑病毒的特性、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分型及预防措施。 2掌握乙脑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及治疗原则。【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乙脑病毒的特性,抗体系统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3流行病学 为自然疫源性。猪是主要 传染源,。蚊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获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性、高度散发性、年龄分布及传播媒介。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侵入及散布的途径及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与发病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的广泛性,由大脑皮层至脊髓,以中脑、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为多。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形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18、5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老年人乙脑。 6并发症及后遗症。 7实验室检查 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其意义和应用。病毒分离。 8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儿童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中毒型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9预后 影响的因素。死亡原因分析。 10治疗 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中医中药治疗。 11预防 防蚊、灭蚊。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19、。预防接种。【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十一节 登革热【目的要求】 1了解登革热病毒特点、流行特征、发病机理、病理解剖、预防。 2掌握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登革病毒的分类、致病能力、血清型。 3流行病学患者的传染期,轻型和隐性感染者的意义。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新老疫区各年龄人群的易感性,病后免疫力。地区性和季节性。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两次病毒血正病毒血症,各脏器的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登革热临床经过,轻型及重型登革热。并发症 6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 7鉴别诊断与
20、流感及其它发疹性疾病鉴别。 8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退热药的选择。静脉输液的指征。出血和脑水肿的治疗。 9 预防 隔离患者。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的展望。【教学方法】 讲授,学生自学 附 登革出血热【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 引起登革出血热的常见血清型。 3流行病学 登革出血热的好发人群和年龄、性别。 4发病原机理与病理解剖 免疫作用。,出血和休克的发生。全身毛细血管损害。 5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前驱期和极期,登革休克综合征。 6诊断 临床诊断的依据。实验室诊断。 7鉴别诊断 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 8治疗 支持撩法为主, 出血和休克的处理。【教学方法】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教学大纲 1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