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读后感(7页).doc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读后感(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读后感(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仪式技术”形成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前言】 在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这套书的总序中,王铭铭指出“现代人类学提出过一个负有良知的学术主张它要求我们从被近代化边缘化的文化中发掘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 王铭铭,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总序,葛兰言著,赵丙祥 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总序第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葛兰言的这部著作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本书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的诗经中来分析当时的社会事实,提出了与以往的学者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本书结论部分,他提出了一个概念“仪式技术”,什么是仪式技术,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关键词】 诗经 歌谣 节庆 封建国家葛兰言的学术思想脉
2、络有二:一个是沙畹,一个是涂尔干和莫斯。沙畹在中国实地研究的经验使葛兰言将中国文化当作“活的文化”而非“死的文化”来对待,涂尔干和莫斯则更多是对葛兰言方法论上的影响,即注重社会事实的研究,在研究社会时要注意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结合。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算是葛兰言研究古代中国的一本比较成熟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思想脉络。 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赵丙祥,曾经沧海难为水重读杨堃,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5卷第3期。在本书的结论部分,葛兰言提出了“仪式技术”(une technique rituelle)这一概念,葛兰言对这一概念并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结合他
3、的文本,大意就是在仪式发展的长期过程中,逐渐与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无关,脱离了集体的领域,归属专家集团管理,仪式中原本包含的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也就世俗化了,它们越来越不依赖于社会事实的机体,听任注释家分析,从而逐渐在特殊目的的要求下被加以改造葛兰言著,赵丙祥 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第20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也就是说,原本属于民间的节庆,却在专家的操作下,改头换面,有了另外的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对这一概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一、对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分析诗经通常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诗作,由诸侯定期收集,来了解侯国的风俗。其中的诗篇经过孔子的
4、选择,可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官僚们所需要的治国知识也蕴含在这些诗篇中,此所谓“诗无邪”;中国人也只会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些诗歌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为何产生,欠缺对文本以外的社会思考。而葛兰言通过对诗经的文本分析指出,诗经的这些教化作用只是后世注释家为了道德教化的目的而强加上去的,是出于象征主义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葛兰言对此并不是持一个否定的态度,象征主义解释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对葛兰言考察诗经和节庆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仅对诗经做文学分析则是大大低估了诗经的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诗经的重新解读,葛兰言提出,要“超越简单的文学解释和象征主义的解释,去发现这些诗歌的原初含
5、义”葛兰言著,赵丙祥 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第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解读诗经的方法上,他提出了16条原则,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简单地总结一下即:要避免犯以往的象征主义解释的错误,避开它们的影响,关注诗歌本身一些特点,例如韵律和词法的运用,同时对诗歌产生的环境等加以注意。在对节庆进行分析时,葛兰言使用了类似的分析理念。在节庆部分,葛兰言在分析诗经的基础上,从季节的节律、圣地、竞赛三个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节庆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原因。通过对诗经和节庆两方面的综合考察,葛兰言得出了在封建国家阶段出现了“仪式技术”的结论。 从葛兰言的方法中可以看出,他反对去追寻历史的必然,而是要通
6、过对事物本身的考察来解读当时的总体性的社会事实。我在读过全书后又再读了一遍看译序,其中有一句话非常恰当地概况了葛兰言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在葛兰言的意义上,“自由”的近义词是“控制”,是社会以节庆为手段预先强加给这些主体的一整套控制机制。”赵丙祥,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译序,葛兰言著,赵丙祥 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译序第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套控制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诗歌与节庆(une technique rituelle) 葛兰言的这部著作分为两个部分:诗经中的情歌与古代的节庆。诗经中的情歌这一部分,葛兰言将情歌分为三部分分析:田园诗歌、乡村爱情和到山丘或河边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读后感7页 中国古代 节庆 歌谣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