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2页).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张志华 “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
2、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
3、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 ”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屈原是一个奉行“杀身成仁”的积极入世者,而国王的专制统治体系,则使他的理想屡屡受挫;而“渔夫”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中的 渔夫 形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