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四《劝学》、《师说》,必修一《氓》、《离骚》理解性默写.doc
《高二语文必修四《劝学》、《师说》,必修一《氓》、《离骚》理解性默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四《劝学》、《师说》,必修一《氓》、《离骚》理解性默写.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四劝学、师说,必修一氓、离骚理解性默写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
2、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8.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9.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0.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3、也。”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 劝学中荀子用足力不同的马设喻,说明聪明人如果不能坚持学习,小的目标也不能达成,愚钝的人坚持努力,往往可以成功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3. 不坚持,什么也做不成;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4、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5、韩愈论及老师的职能的名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认为择师的标准应该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在师说中,韩愈将“
5、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7、不识断句而从师,不解惑却不从师,韩愈直接指出其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 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圣亦圣,愚亦愚”的截然不同的结果。10.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所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11. 韩愈赞李蕃能“行古道”,也就是说他能“不拘于时,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师说 离骚 语文 必修 理解 默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