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二.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二将相和教学实录 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较多,对于注意情感熏陶、讲究体验感悟的语文学科来说,还没有形成主动的模式。笔者在阅读、作文、活动等课型中曾作过探讨,主要体会是: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应当巧设问题情境,比较遴选方案,体验探究过程,敬重事实结论,加强合作学习。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联想思维是典型特征,在探讨、争辩、辩论、试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很重要,这个体验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色调,即使结论有失偏颇,也应当予以敬重。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12课将相和教学实录为例,加以说明,展示讲读课型中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师:
2、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生:蔺相如机灵英勇。 生:蔺相如爱国。 生:廉颇知错就改。 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看法。 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是对蔺相如的相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 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 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生:(微笑)好! 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特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
3、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书、批注、探讨。)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相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确定行动这一相识,实在珍贵。) 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 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 生:与秦王比。 生:与廉颇比。 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赵王比。 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 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探讨一下。 (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辩得很热情。)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
4、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究。) 师:同学们争辩得很热情,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 生:(举手)我们组先来。 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课件出示: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照实不相如。) 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好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句。 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 (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相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问。) 生:我们组探讨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
5、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师:(故做怀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 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 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 (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特别焦急,马上召集大臣来协商。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生:秦国以大欺小,常常发动斗争。因为课文说秦国最强,经常进攻别的国家。 师:你很会说话!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秦国恃强凌弱,就像现在的美国,许多小国都怕他打。赵国也不例外。 生:蔺相如情愿去秦国就不简洁,说明他不怕。别人保举他时
6、,课文是这样写的:有个蔺相如,他英勇机灵。 生:他心中有数,口头保证了两条:肯定把璧送回来,而且秦国不会对赵国开战。这两条正是赵王和大臣们所担忧的。 师:说得好!你能带大家读一下课文吗?(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生:其实赵王他们也半信半疑,因为文章说只好派他去。 师:在这种状况下,蔺相如为什么还出访秦国呢? 生:为了国宝呀! 生:为国家的安静、和平。 师:说得好!你们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确胆识过人,同学们体会到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这组学生很得意) (这段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学生言
7、之成理,言之有据。为其他组发言供应了示范。)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师: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书:洞察人心) 生:学草船借箭时学到的,指对人的心理很了解。 生:在第一个故事中,写秦王一见到和氏璧就爱不释手(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扬。),因为没提防,才被蔺相如用计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贪心。(生读他义正词严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赶忙说一切都好商议。) 生:要秦王实行典礼,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
8、,因为秦王要讲究大国的外交礼节,所以蔺相如才跟他讨价还价。 师: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生:想拖延时间。(读课文: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生:蔺相如说您杀了我也没用,他抓住秦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因为统一天下要讲信用。 师:(笑)你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其次个故事中,他逼迫秦王击缶,因为他知道秦王怕死。(生读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缶。) 师:对呀!兵书上说知己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如人所言英勇机灵,在与秦王的较量中,他擅长抓住对方的心理,才取得斗争的成功。 (学生能把草船借箭
9、的学法迁移到本课,是实力的飞跃。老师适时点拨,并且引用兵书上一句话,实为画龙点睛。)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觉得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 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许多。 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行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疆上做好了打算,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
10、官能负荆请罪,也不简单啊! 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 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抓紧叫车夫往回赶。) 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静啊! 生:特殊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忱迎接,做到这点可不简单,我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 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能指责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
11、人们常说语文教化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 生:(反对)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的确是廉颇错了嘛。 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师:什么是正义感呀? 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 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 生:他终归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蔺相照实在是高瞻远瞩。 师:高瞻远瞩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 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 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减弱赵国的力气,所以不跟廉颇计较。 (我们常提
12、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相识的升华、情感的沟通,在这段争辩中可见一斑。老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确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 生:(齐声)明白了! (学生明白了什么?老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读书思索、探讨、争辩、辩论,既相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 点评: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假如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
13、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须要下番工夫。本课例采纳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胜利的探究。其一,读与评的思路清楚。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终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其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汲取,评是外化的表达。其三,读与评收效显著。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秦王恃强凌弱,骄横霸道,贪小便宜,怕丢面子。(点评者:洪一阳) 将相和教学设
14、计之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因果关系错综困难。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头久远,内在联系困难,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状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特性特点,从人
15、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化。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缘由导
16、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缘由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索,同桌探讨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缘由是(),后来和了,和的缘由是()。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探讨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意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灵英勇、深思熟虑)对
17、于这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义正词严、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探讨。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自告奋勇,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灵英勇的性格。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其次、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化。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战胜赵国,在这种状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
18、文,相互探讨,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羞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羞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羞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
19、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看法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缘由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依次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同德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挚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晰故事的前因后果。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将相和预习解析 重点生字 璧:b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美玉的通称: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
20、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样圆而亮的太阳)。璧月。 笔画数:18;部首:玉; 笔顺编号:513251414311211214 造句:“和氏璧”是传闻中的无价之宝。 臣:ch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古人谦称自己。古代指男性奴隶:臣仆。臣虏。君 笔画数:6;部首:臣; 笔顺编号:125125 造句:这位英名的君主臣服了周边虎视耽耽的异族。 诺:(諾)nu 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答应,允许:诺言。许诺。承诺。一诺千金。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213251 造句:他是个极重承诺的人。 廉:l
21、in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德端方,有气节)。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便(pi俷)宜,价钱低:物美价廉。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姓。 笔画数:13;部首:广; 笔顺编号:4134315112234 造句:包大人公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颇:(頗)p 偏,不正:偏颇。颇覆。颇僻。很,相当地;颇为(w唅)。颇佳。颇久。颇以为然。姓。 笔画数:11;部首:页; 笔顺编号:53254132534 造句:她的儿童作品颇受欢迎。 御:(禦)y 驾驶车马:御车。御者。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百官御事”。御下。御众。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用。御览。御旨。御
22、赐。御驾亲征。抵抗:防卫。御敌。御寒。 笔画数:12;部首:彳; 笔顺编号:332311212152 造句:他们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 侮:w 欺压,轻慢:羞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侮蔑(轻视,轻视)。欺侮。不行侮。古代奴婢的贱称。 笔画数:9;部首:亻; 笔顺编号:323155414 造句:他的行为羞辱了别人的人格。 辱:r 羞愧:羞辱。耻辱。使受到羞愧:辱骂。羞辱。折辱。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玷污,辜负:辱没(m?)。辱命。玷辱。宠荣 笔画数:10;部首:辰; 笔顺编号:1311534124 造句:任何羞辱他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袍:po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
23、。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笔画数:10;部首:衤; 笔顺编号:4523435515 造句:孔乙己身上的长袍满是布丁。 荆:jng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乘风破浪。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姓。 笔画数:9;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113222 造句:即使前路布满荆棘
24、,她也不会放弃希望。 重点词语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殊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挡:抵抗,反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屈。 义正词严:理由充分,说话有气概。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觉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方物归原主。 同心同德:协,合。团结一样,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英勇
25、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化。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5.理解三个故事的缘由和结果。 6.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文重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因果关系错综困难。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头久远,内在联系困难
26、,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状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学问,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驾驭了第一手资料,老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沟通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问信息,这样,既为顺当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育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预习,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索,最终通过探讨,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缘由,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
27、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并渗透肯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 三、品读观赏,领悟方法。 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奇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困难,但却表达得特别清楚。为了让学生加深相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依次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观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
28、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奇妙。 相关学问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瞒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
29、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始终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终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许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哀痛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哀痛、痛哭,我所哀痛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瞒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真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缘由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
30、,甘冒丢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宝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始终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终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
31、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会面,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画杨桃 第一课时 师:以前我给你们上过什么课呀? 生:曼谷的小象 师:今日咱们还去曼谷吗? 生:不去了。 师:不去了,咱们就在教室里上什么课? 生:画洋桃 师:(老师板书“囗”)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支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
32、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洋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老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老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胶袋装着豆腐。 师:用胶袋?一
33、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 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依次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划)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ng)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确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你自己选择你最喜爱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 你说老师
34、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挚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起先。(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个同学最好,别人都读完了,我没读完。一般状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 到最终一个字。特别好,这是仔细的看法。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文(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 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段吗? 师:下一段。 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精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书上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
35、比如我现在是一 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你按书上的介绍,当时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师:“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 生:是他。(指一学生) 师:还可能是谁?(学生又指一生)这句话他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很好,回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就读叙述部分,你来。谁 来当老师?你来。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起先。(学生按角色读文) 师:角色分得很清。大家一起读,声音朗朗又响又脆,起先。 生(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
36、就画成什么样。” 师:最终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像。他们的训诲(hi)使我一生受用。” 师:再读一次,她读得很好,声音再高一点。(此生重读)训诲(hi),再读一次。 生:“他们的训诲(hu)使我一生受用。” 师:对,坐下。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意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好不好啊?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起先举手了。啊,这么多,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要汇报词语的意思
37、。 师:好,讲吧。 生:“态度温和”的意思,就是形容看法亲善可亲。 师:你讲了一个词语。你要说什么? 生:我要说“肃穆”的看法。 师:哦,也是一个词语。他说了一个“态度温和”,他说一个什么? 生:肃穆。 师:这两个词正好怎么样啊? 生:相反。 师:你过来。(让学生上台)咱们看看这位同学讲“态度温和”而他是不是态度温和?你态度温和地看着大家。 生:.我不太会。 师:哈!面无表情。笑一个,你对大家微笑。抬起头来,别不敢看大家。(学生笑了)这回有点态度温和了。你过来,(让另一学上台)你不是要讲“肃穆”吗?根本就不用讲,你给肃穆一下,好,你会做这就说明你懂了。但有点悲伤。(众笑)把眼抬高,敢于看大家,
38、(学生作状)这次可以不行以呀? 生:可以。 师:这个词根本不用讲了。还有谁准备说什么?你说。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9个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就这一点吗?你说。 生:我想提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肃穆了? 师: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肃穆了,你把你这个题写到黑板上。(学生上台板书)谁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说的? 生:为什么作者说老师和他父亲的话,会使他一生受用? 师:你先说说什么叫“一生受用”。 生:就是恒久都会用到。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我只要根据父亲和老师的话去做,一辈子都有好处,是吗? 生:是。 师:你再提提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会使我一生受用? 师:好了
39、,上来写。(学生板书)你讲。 生:杨桃是怎样的? 师:刚才我问你们见过杨桃没有,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既然见过,你这个问题是要问我什么?你是问我杨桃的样子,还是杨桃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它的特点。 师: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咱们一会再说吧,你先坐下。大家记住,你也记住你的问题。还有人要说什么? 生: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态? 师:有意思,比如,大家看,我这儿要写一个字。(老师顺手在粉笔盒上写了“9”,拿到学生面前)你看这是什么字? 生:9。 师:(又问身后的学生)你看我写的什么字? 生:6。 师:我就写了一个字,他看就是9字,他在这儿看就是6字,刚才是你提的问题?懂了没有? 生:懂
40、了。 师:还有什么?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画杨桃。 师:你起来,为什么我们今日要学画洋桃这篇课文? (此生无言,众笑) 师:因为想学学问,因为这是课程的内容。那节美术课就是画杨桃的内容。通过画杨桃,学生不但学会了画,还懂了好多道理,懂了吧?这道理是什么,咱们完了再说。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为什么画东西不能画得想当然? 师:对了,你写到黑板上去。谁还有?(学生板书问题) 生:我知道“熟识”的意思就是知道得清晰。 师:你熟识我吗? 生:熟识。 师:因为以前上过一次课了,但是你对我的熟识有对你们班主任老师那么熟识吗? 生:没有。 师:了解的程度越深,就越熟识。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
41、知道“训诲”的意思,就是教训、教育。 师:对,你说。 生:我知道“态度温和”的意思就是形容看法温柔,亲善可亲。 师:对,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问为什么画杨桃的那个同学把画交给了老师之后,老师没有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的同学却哈哈大笑。 师:对,同样一件事情,老师就没有笑,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还有别的问题吗?你说。 生:“半晌”的意思就是半天。 师:对,可以,你说什么? 生:为什么有几个同学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 师:你们俩提的问题都一样。因为觉得不像他们才笑,是不是?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的过程,共写了19个自然段。 师:画杨桃的过程?接着他的话,谁能接着往下说?这篇课文就单单写了画洋桃的过程吗?你说。 生:还告知了我们画杨桃肯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看。 师:“告知我们画洋桃从不同的方向去看?”你的意思是说,杨桃放在这里,你先在这里画,再去左边画,再去右边画?(众笑)是这意思吗? 生:这篇课文告知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就是画每样东西都要仔细视察,要信任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师:有点意思了,你说。 生:这篇课文就是说了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