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倍的相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索,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倍。培育学生视察、推理、迁移的实力及语言表达实力。培育学生擅长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学问的爱好。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
2、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探讨沟通,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假如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始终是8颗,不增加也不削减。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当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削减几颗呢? (2)假如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始终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
3、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当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当增加还是削减几颗呢? 小组内探讨沟通,可以画一画,算一算,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旧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探讨沟通,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
4、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究竟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探讨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
5、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验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育估算意识和实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一是通过详细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支配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支配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状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驾驭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学问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
6、不仅让学生经验了笔算学问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验了应用笔算学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学问,形成运算实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依次,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计算详细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阅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探讨沟通,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相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
7、过学生探讨供应探究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验法则的形成过程供应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变更原试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支配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支配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刚好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突出依据实际须要敏捷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修订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非常重视培育学生敏捷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实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依据不同的须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
8、“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须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打算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四、详细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借助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状况,为学习计算供应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境和动物爱护的教化。 (2)首先呈现了四张湿地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关注。接着呈现了中国湿地三种类群的动物种类统计表,为后面计算教学供应数据支持。 2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1)通过“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 (2)通过小精灵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留意计算的依次。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
9、位) (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满十向千位进1。 (2)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怎样写”“怎么办”,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须要高一级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 (3)以小组探讨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目的是让学生经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须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留意:在积累计算阅历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4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1)体现算法多样化。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别性,呈现两种算法,一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
10、。,同时教学验算。 (2)例3,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一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重视验算,让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呢?揭示验算的必要性。呈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进行验算的方法。通过问题“你是怎样验算的”,提示可能还有其他验算的方法,如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进行验算 (4)三次进位迁移实力。 (二)减法 1主题图 用学生感爱好的话题从统计表的数据中引出减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加法的编排相像,与试验教材相比,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减法的例题,减缓了坡度。以起到复习巩固
11、、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1)通过小精灵提问,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减。 (2)提问“从哪一位减起?”提示要留意计算的依次。在二年级上册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二)”时,学生已经体会了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但对于此题,由于不存在进位,学生从高位减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 (1)教材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十位怎样算”,启发学生思索,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2)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算,得出正确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 (3)小组探讨,总结加法计算法则。留意与“两位数减
12、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在积累大量计算阅历的基础上,让学生经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关键的问题由小精灵提出:“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2)呈现“不完整的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3)干脆提出“怎样验算”的问题,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在后续的计算中只要选择一种进行验算即可。 (三)解决问题 1.例4 (1)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
13、不同的计算策略。如收银员收钱须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小红的爸爸要打算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两名学生的探讨,给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老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绽开充分的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计算策略。须要留意的是:出现了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假如数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的状况。 (3)“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而是要求初步体会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适用的问题场景,懂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仔细分析详细状况,敏捷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学问的联系,让学
14、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究完成计算任务 数学学问的教学,要注意学问的“生长点”与“延长点”,把每堂课教学的学问置于整体学问的体系中,注意学问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学问,运用迁移类推实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沟通、探讨,自己解决问题。特殊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完全有实力自主完成。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终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驾驭状况将干脆影响学生运算实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
15、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驾驭。 例如,在教学其次小节减法的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须要留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老师都应当赐予确定。老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运用精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索和表达作出示范。 3.重视错题,留意培育验算的习惯 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简单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针对
16、性的练习,并保证肯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育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标准(2022年版)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须要留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详细要求,留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归纳总结(4)数学教案 四、六、表内乘法学问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17、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 如:84=8+8+8+8 (在遗忘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 如: 加法:5+5+5+5+3=23 乘加:54+
18、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 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及视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究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 点:周长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没有
19、包边的小镜子。 老师:大家看,镜子的边很锐利,一不当心就会把手划破。这样的镜子你们敢用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平安地运用小镜子呢? 2.师生沟通。 引导学生明确要平安地运用小镜子可以给小镜子包上边。沿着镜子的边包上一周的长度就是小镜子的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教学例3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3图形。 2.说一说。 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摸一摸。 (1)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留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 4.(出示角)谁来指指它的周长? 老师:
20、它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老师让说“有周长”的同学指出“角”的周长,使其在认知冲突中感悟“封闭”) 老师追问: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通过探讨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合作沟通,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等物品。 2.小组合作探究图形的周长。 议一议,量一量,填一填。 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 3.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周长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用在尺子上滚的方法测量出来; 量出各边的长度是多少,再计算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纳总结4 人教版 三年级 上册 归纳 总结 数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