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23外国诗歌两首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微环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另外,还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帆运用拟人手法,显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特性;鹰中的一个比方“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3把握重点:一、象
2、征手法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像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变更现状实现志向的思想感情。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傲岸、安静、雄健的人。二、诗歌内容综述(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凡的人生看法。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呈现鹰的安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微
3、环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其次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安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建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4攻克难点: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予自己人生的选择和志向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绽开了一幅气概雄伟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家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时的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靠着自己的实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4、。其次节,诗人绽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咆哮,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找寻华蜜,也不逃离华蜜。那么它原委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成功的喜悦。但它并不满意于这短暂的安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志向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志向,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汹涌澎湃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5质询疑点:(1)“唉!它不是要找寻华蜜,也不是逃离华蜜的乐疆!
5、”一句中的两个“华蜜”应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华蜜,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华蜜。对它既不找寻也不躲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2)“担心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找寻什么?“帆”不愿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诗中“风暴”可以理解为一种“抗拒”或者“革命”。帆儿祈求风暴,是想在风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志向。(3)“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一帆风顺吗?为什么?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但并非说苍海真的是一帆风顺。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化的
6、朗读中领悟诗歌的美。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育起对新诗的观赏爱好,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学问,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纳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亲密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休戚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像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觉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留
7、意领悟意象的特别内涵,品尝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悟诗的独特艺术魅力。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这是1925年我国闻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日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
8、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厚、凝重而又困难的情感。二、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闻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提倡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见新诗应当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溢讽刺、批判色调,有的充溢深厚、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喊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阔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心委
9、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扬地发表了闻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跨进大门”的坚决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实行记者款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三、老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四、研读赏析。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赐予了相关提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干脆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
10、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2.明知爱女逝去,却说她是哭累而睡,这其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情感?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哀思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状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时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原因,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诗的构思的突破,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究竟,使全诗的题意显得非常清晰,这是诗人对爱女的
11、劝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3.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劝慰与爱抚,身为父亲的作者在诗文中营造了一种异样安静的氛围,在诗文当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劝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了一个特别宁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其次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或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稳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4.品读第三节诗。和谐幽静的氛围,充溢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眠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安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提示:留意结合当时时代背
12、景及作者的情感改变。)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常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非常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奇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净无瑕。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终两句才赐予干脆的描写。在困难的情感,深厚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安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
13、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主标题“或许”是虚写。诗歌开篇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阻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其次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一种温顺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就如平常催眠曲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副标题“葬歌”是实写。诗歌中暗含的语句和第四节相关内容都赐予呼应。五、拓展延长。闻一多对诗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见: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见。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
14、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样。2.建筑美,是节的匀整和句的整齐。(1)从字数上看:或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调的词语。(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翱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淌的画面美,如“拨”“刷”等。(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15、。六、体验反思。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无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或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宝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无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显明。假如青蛙耐不住孤独,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无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
16、泡沫便成了珍宝,还有青蛙唱歌,似乎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意,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无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生气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板书设计:也许闻一多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其次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悉徐志摩的人都赞扬他的性格品德,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忱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乐。他一生的风格基原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
17、、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酷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持续:张幼仪独立、自强,接着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激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2.徐志摩的人生经验: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妙的留学时间。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22 现代诗歌 课堂 设计 北京 改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