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docx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学问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推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自然特征及其形成缘由、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缘由。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干脆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缘由。 3、利用微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
2、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改变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实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增加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相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相识人地关系,培育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驾驭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难点:举一反三,培育和驾驭分析一个区
3、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通过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景观与沙尘暴视频景观的对比,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干脆导致的结果。 读图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峻,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实力下降,严峻的甚至是让土地丢失生产实力。 读图分析我国各地荒漠化的详细表现,运用中国地图一一展示。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生病的西北,并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病症”进行分析,得出结
4、论,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严峻的土地沙漠化。 合作探究支配探究任务,5分钟时间探讨,之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学生补充,老师点评。 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门诊部:第1、2组 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体检部:第3、4组 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ICU:第5组 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药局:第6组 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其次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殊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
5、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有,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缘由: 1.气候干旱(异样) 2.植被覆盖率低 3.地表物质疏松 4.大风日数多 人为缘由: 1.人口激增(根本缘由) 2.人类的活动不当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留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退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
6、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 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1、农业生产(流淌沙丘沉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淌沙丘沉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图片展示:胡杨林枯死、沙漠掩埋阿富汗村庄、沙尘暴席卷村庄、北京下土了。 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须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详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7、(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5)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养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逼人类生存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逼,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须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许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1读下图,结合所学学问,完成(1)(2)题。 (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 AB
8、CD (2)我国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缘由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削减,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动 2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实行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1)(3)题。 (1)采纳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削减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
9、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实行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浇灌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缘由 2.人为缘由 三、荒漠化的危害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学案(湘教版必修
10、3)学习目标1.驾驭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指由于运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_、草原和_等资源的生产实力下降。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荒漠化的缘由1自然缘由:降水_、风力_;植被_甚至没有,地表_,土壤失去植被爱护以及对_的调整作用。2人为缘由:人口快速增长,过度放牧、_、盲目开垦等。探究点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改变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通常
11、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依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索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由于气候改变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洁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有、蒸发剧烈、植被缺乏地区事实上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潮湿、半潮湿地区,例如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12、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如下表:成因地区形成过程结果表现荒漠化概念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些半潮湿地区土地退化荒漠化景观形成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次生盐渍化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峻D西北地区风蚀剧烈,风沙灾难比较普遍探究点二荒漠化的成因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旺盛景象。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
13、史册上神奇消逝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逝了。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千年来这始终是个难解之谜。1楼兰古国消逝的缘由是什么?2很大程度上确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缘由是什么?为什么? 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缘由: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缘由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14、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亲密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3)题。(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峻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
15、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缘由是()A植被人为破坏严峻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峻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参考答案课前打算区气候改变耕地森林稀有强大稀疏袒露水乱砍滥伐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否。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潮湿地区,生态环境遭遇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丢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2“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这句话是正确的。人类
16、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峻的水土流失。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峻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结果当然是荒漠化了。3荒漠化是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在地表景观和土壤性状及天气现象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植被覆盖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盐碱度上升、水分及肥力渐渐丢失、坚实度增加;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等。考例探究1D解答关于荒漠化问题时,肯定要留意:凡是由自然气候改变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17、特征。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导致的,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速率远大于自然缘由引起的;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探究点二1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坏严峻,最终导致古文明消逝。2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建了有利条件。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考例探究2(1)B(
18、2)D(3)C(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主要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质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2)冻融荒漠化与终年气温寒冷有亲密关系,青藏高原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3)由图可知,新疆是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缘由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19、。答案:D2.2022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斗争、瘟疫等人为缘由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缘由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解析: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就时有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们利用昆仑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些地方成为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斗争、瘟疫等缘由,大部分古绿洲在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 危害 治理 课时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