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考试复习题(1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考试复习题(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免疫学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要适当举例第一章 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外来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 或 “非己”,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排除异物或对自身成分维持耐受,保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免疫过程并不总是有利于机体,有时也可引起机体损害。2、从正反二个方面阐述免疫的功能。有利: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清除损伤细胞及衰老的细胞;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有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应稍加分析)3、免疫可分为哪些类型,比较各类型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性(先天具有,与是否接触侵染物质无关)特点:(1) 出生时已具
2、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获得免疫性(后天的,被非自身的抗原物质诱发产生)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晚)(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第二章 抗原 一、 名词解释1、Ag: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 T、B 细胞)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或效 应性 T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2、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 B 、T 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
3、 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即.4、AD:抗原分子中(表面或其他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 构或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常由 3 8 个 氨基酸残基或 5 7 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5、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 多数蛋白质分子、细菌、病毒等。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反应 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二硝基酚、青霉素。7、异种抗原: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微生物、动物的 血清(相对人类而言)。8、同种异型抗原:源于同一种物种中基因型不同个体的抗原性物质,自身无应 答,可刺激同
4、种其他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ABO血型抗原。9、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组成成分,特殊条件下(如:自身组织成分结 构改变、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隐蔽性自身成分的暴 露)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如:晶状体、脑组织等 未与淋巴系统接触的成分。10异嗜性抗原:不同属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也称 Forsman 抗原。11 TD-Ag:也称 T 细胞依赖抗原,需要 Th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辅助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如:大多数天然蛋白质或细胞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12类毒素:经 0.3%0.4% 甲醛处理过的失去毒性,保留 免疫原性的外毒素。13 DNA 疫苗:
5、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基因(有效 免疫原)插入带有强启动子的质粒中而制成的疫苗,直 接接种的质粒转染后可在宿主内持续表达诱导免疫应 答的抗原。 14多肽疫苗:15重组蛋白疫苗:将病原体有效免疫原 DNA 片段插入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 再转入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纯化后得到所需抗 原蛋白,如: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等。16亚单位疫苗: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成 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成的疫苗。如:用乙肝表面 抗原乙肝疫苗,百日咳杆菌丝状凝血素 无细胞百日 咳疫苗。17抗原结合价: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18超抗原:一类可
6、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在极低浓度下激活大量 T 细 胞或 B 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类似于 丝裂原的作用)。如:。2、抗原有何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特性:1、免疫原性 : 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 B 、T 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特异反应性) 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 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因素:抗原因素:理化性质,异物性,完整性等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 免疫方式:免疫途径,剂量,次数,佐剂等。(太简单,要加以解释)3、何为交叉反应?为什么
7、抗原具有特异性,又能发生交叉反应?答: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 同抗原产生的(相同或相似)反应。原因:1)抗原异质性: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多数抗原物质 (如:细菌及细胞等)由多个不同分子 组成,且同一分子表面可存在不同表位。2)相同决定簇:两种或以上的抗原分子中含有的相同抗 原决定簇。3)决定相似簇:结构相似的抗原决定簇。4、何为免疫佐剂?常见的免疫佐剂包括哪些?有何生物学功能?答:免疫佐剂: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 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2)佐剂的种类: 微生物及其产物: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
8、、革兰氏 阴性菌的内毒素等 无机化合物: 氢氧化铝、明矾、吐温-80 等 合成佐剂: 多聚肌、胞苷酸(polyI:C) 油剂: 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生物学功能: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或微弱免疫原性物质变成有 效的免疫原。 提高抗体的浓度,提高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效价。 改变抗体的类型,由产生 IgM 转变成 IgG。 引起或增强超敏反应。5、何为丝裂原?常见的丝裂原有哪些?有何作用?答:即有丝分裂原,为植物种子中的糖蛋白及细菌代谢产物,可促使细胞有丝分裂,进而增殖,是非特异的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剂常见的丝裂原有: PHA(植物血球凝集素)、 ConA(刀豆蛋白A)、 PWM(美洲
9、商陆)、脂多糖(LPS)作用:T、B 细胞表面均表达多种丝裂原的受体。在体外实验 中丝裂原可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表现为体积增大,胞浆增多,DNA 合成增加,出现有 丝分裂等变化。6、疫苗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答: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制品 1常规疫苗1.减毒活疫苗: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特点:免疫效果好、持久、可靠; 稳定性差,不易保存; 存在安全问题(可能产生回复突变,具有毒力)。2)死疫苗(灭活疫苗):百日咳、狂犬病、甲肝、乙脑疫苗等3)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4)联合疫苗:将多种疫苗混合在一起(如:死疫苗 + 类毒素)制成的 生物制品。特
10、点: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可同时对多种疾病进行 免疫;存在安全问题(过敏、交叉反应等)。 2、组分疫苗(由可诱导免疫反应的抗原成分制成 1)亚单位疫苗2)合成肽疫苗特点:特异性强;安全,易保存;易大量生产; 免疫原性较差(可研制新佐剂或载体)。3、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对免疫分子编码基因进行克隆、修饰、改造及表达,获得可诱导有效保护性免疫且不含感染性物质的免疫原1)重组减毒活疫苗(载体疫苗):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携带有某种抗原基因的 DNA 片 段插入减毒的载体(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制成, 所需抗原随疫苗株的表达而表达。特点:免疫应答强; 为多价疫苗,如:将乙肝及麻疹病毒免疫原基因 插入痘
11、病毒载体,免疫后可同时获得抗乙肝、麻 疹及痘病毒的能力。 2)重组蛋白(抗原)疫苗:将病原体有效免疫原 DNA 片段插入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 再转入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纯化后得到所需抗 原蛋白,如: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等。 特点:安全,不在体内增殖,不含病原体核酸等致病因子; 有效、成本低3)DNA 疫苗(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基因(有效 免疫原)插入带有强启动子的质粒中而制成的疫苗,直 接接种的质粒转染后可在宿主内持续表达诱导免疫应 答的抗原。 特点:特异性强;安全、可靠;免疫效果持久。 第三章 抗体 1.名词解释:1 Ab: 抗体(antibo
12、dy, Ab) : 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物质刺激后,B 细胞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2 Ig: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均称为 免疫球蛋白。3 Ag: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 T、B 细胞)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或效 应性 T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4、调理作用:I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 Fc 受体结合 通过抗体的桥 联作用促吞噬。5、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13、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2、简述 Ig 的基本结构、常见的存在形式及其生物学功能。答:1、基本结构四肽链结构 (H2L2) 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 每条肽链均有氨基端(N 端)和羧基端(C 端) 。链间二硫键连接(H-H,L-L)铰链区 生物学功能: Ig V 区的功能主要功能为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Ig V 区与抗原结合后,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也可借助于 C 区进一步发挥其免疫功Ig C 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2、结合 Fc 受体 表现为1)调理作用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杀伤3)介导 I 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常
14、见的存在形式:膜型及分泌型,如:.3、 Ig 的类型有哪些?其分类依据是什么?答:一)IgG 1、单体,血清含量最高(75%85%),为血清球蛋白的 主要成分。 2、分为四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 分亚类的依据:二硫键的数量与位置、重链氨基酸的差异 各亚类的生物学活性有差异 二)IgM1、分为两种类型:mIgM:单体,存在于未成熟的 B 细胞表面sIgM:五聚体,由成熟浆细胞所分泌三)IgA1)血清型 IgA: 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存在于血清中,占 血清蛋白的 1015%,主要为单体,也有二聚体、三聚 体或多聚体。 2)分泌型 IgA: 由呼吸道、消化道、泌
15、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 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 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液中,为二聚体和四聚体。四)IgD1、有 mIgD 与 sIgD 两种类型, 占血清蛋白的 0.2% 左右, 含量极低。五)IgE应将分型、类、亚类的具体情况及依据分别写出,参考PPT4、 Ig 的免疫原性有哪几种类型?答:1、同种型(isotype):同一物种所有个体都具有的 Ig 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主要在 Ig 的 C 区(CH :Ig 分类及亚类、CL :Ig 分 型及亚型),为种属型标志。2、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 Ig 免疫原性具有差别,是 同一种属
16、不同个体间 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 标志, 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 Ig C 区。3、独特型(idotype):同一个体内不同 B 细胞克隆产生的 Ig ,因其超变区 aa 序 列不同而各自具有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独特型表位), 是每个 Ig 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 V 区(5 - 6 个)。 独特位可刺激异种、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产生相应抗 体,即抗独特型抗体。5、抗体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答:1、众多的胚系基因(原始因素)2、 组合多样性 (1)重排多样性(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2)H、L 链配对多样性,随机装配3、连接多样性 (1)不精确连接(实质是核苷酸丢失) (2)N
17、-区核苷酸插入(3)体细胞高频突变(太简单,要加以解释)6、人体若被狗咬伤或造成深度皮外伤后,为什么要多次注射狂犬疫苗或破伤风疫苗?答:1)初次应答:抗原第一次刺激机体产生的应答反应。 特点: 潜伏期长 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 IgM 类抗体 抗体浓度低 维持时间较短2)再次应答: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产生的应答反应特点: 潜伏期短,约为初次应答的一半 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 IgG 类抗体 抗体浓度高 维持时间长最后加一句总结性的话:多次注射可引起再次应答,促使机体产生大量高亲和力、存留时间长的抗体协助清除抗原。7、何为抗体类别的转换?抗体类型转换后其特异性有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抗体类别的转换有何生
18、理上的意义?答:答案参考第三章PPT的79-82页8、何为基因(DNA)重排?简述 Ig 基因重排的一般过程及特点。答:即体细胞重组,将分隔的无表达功能的胚系基因片段连接成一完整的有表达功能的基因的过程。特点及过程:重链 VH 先重排,其成功重排可促进轻链的重排程序: V-D-J(重链,分两步完成)或 V-J(轻链)连接 VDJ 或 VJ 与 C 区基因连接形成重排 DNA。 重排是随机的,任意选取 V(D)J 基因中的一个片段 第四章 补体1、名词解释:补体、 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在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破坏或清除与抗体结合的抗原(细菌或细胞等)
19、。 补体系统、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体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补体固有成分和血浆补体调节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是由 30 余种蛋白质成分组成的多分子系统。 经典激活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启动的, C1 - C9 参与的系列级联酶促反应(依次激活补体 C1、C4、C2-C9),其结果是与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因细胞膜受攻膜复合物作用而被裂解。MBL 途径、由结构及功能与 C1q 相似的急性期蛋白(病原体感染早期,肝脏在某些细胞因子刺激下产生的蛋白质,如:C 反应蛋白,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引起的补体系统激活过程。(要写出中文含
20、义、参与因子、简要过程及结果)替代途径、不必经过 C1、C4、C2,由 C3 裂解开始,在 B 因子和 D因子参与下,激活物直接激活 C3,随后依次活化 C5 至 C9 的补体激活途径。三条途径的名词解释要将参与因子、激活过程及结果简要写出。具体写法可参考经典激活途径的写法。CR、补体受体,细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它们均为膜蛋白,分布广泛,各种组织细胞表面均有 CR。溶膜复合物(MAC)、靶细胞膜表面的 C5b 与 C6、C7、C8 依次结合形成 C5b678复合物,该复合物诱发 C9 在细胞膜表面共聚,形成跨膜的管状通道结构,即 MAC,导致靶细胞的穿孔损伤
21、,最终裂解死亡。免疫黏附作用:参考第四章PPT 67页。趋化作用、C3a、C5a、C5b67 可在感染或损伤部位形成浓度梯度, 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向此处聚集,造成炎症反应。 急性期蛋白: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炎症反应早期,由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分泌TNF-、IL-1和IL-6诱导肝细胞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包括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淀粉样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等,可通过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2、 补体激活的途径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分三条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 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的特点 需要 Ca2+、Mg2+ 的参与。(注意上标) 同时与两个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考试 复习题 1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