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11页).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问答题(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人类行为的分类、特点、需要简单的说,人类泛指人的一切行为。(一)、分类广义的人类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类行为主要指外显行为,他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1.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他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 按照以下标准又有正常与异常之分:(1)、统计标准(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体主观经验标准网络上的: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二)特点1、适应性2.、多样
2、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7、整合性(第一,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第三,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第四,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
3、和调节自身的行为。第五,整合性。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三)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层次: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撑起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
4、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呢个得以发挥。4、 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影响社会环境。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三、人类行为理论选取取向、标准(一)、取向一些学者指出,在社会工作中,必须谨慎的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1、 简单的反对理论2、 理论教条主义3、 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二)、标准三条重要的选择标准:1、 人类行为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2、 人类行为理论必须遵从科学验证;3、 人类行为理论必须不具备伤害性。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模式和认知指南(一)三种不
5、同的结合模式:1、“渗透”模式:学生已经掌握一般的观念和方法,但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2、“混合”模式:特定的理论被应用于具体的地方,而每个学生都建立起了一个备用的专业知识库。3、“个体化“模式:理论知识整合到学生的个性学习之中,形成完整的整体。(二)三种“认知指南”或思考方法去面对实践:1、比较与分类2、综合实践理论的应用3、启发式搜索五、人类行为理论的八大思想1、系统理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2、心理动力学:关注内在世界。3、毕生发展理论:强调一生的成长。4、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战胜智力挑战和道德困境5、符号互动理论:关注重要他人和社会制度6、行为主义、社会学习和交换理论:强调环境的巨大影响
6、7、超个人心理学: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8、增权理论:增强自我意识和集体行为六、胎儿的产前发育从受孕开始,胎儿在孕期的整个发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分别是:1、 胚种期:受孕后02周2、 胚胎期:38周3、 胎儿期:9周至出生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系列有质的差别的阶段,通过这些阶段,并辅以促进生长发育的体验,以先天发育动作为主的新生儿便转变成能进行逻辑思维的成年人。这些阶段可分为:(每个阶段做适当的拓展)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八、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受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关注行动者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主张行动者与这个
7、世界均为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构;赋予行动者诠释社会的能力。他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流,达到共同理解。社会行为不仅包括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并区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对情境要求的一种实际行为反应,即未被社会化的我。客我存在于意识状态中,把自身视为客体,是针对主我行为的回忆,是经过了社会化的自我。他还通过对儿童的玩耍和游戏的分析来探讨自我的产生机制,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玩耍、游戏、概化他人三个阶段。九、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1.遗传和环境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两种主效应可以简单
8、相加,此时环境和遗传不存在交互作用2.除了环境和遗传的主效应以外,二者还存在交互作用。基因型的差异只在某种环境里表现,在另一种环境种则表现不出来3.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非常强,基因型的作用完全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人如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以下是班杜拉的研究成果:观察学习四过程和自我调节:注意过程,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并加以正确地知觉;保持过程,把榜样的示范行为,以印象和言语形态保存在记忆中,形成记忆编码,在以
9、后的行为中起到向导的作用。运动再现过程,把以音响和言语形态保存着在记忆中的行为表现转换为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行为的实施过程。动机作用过程,人们并不把习得的行为全部表现出来,根据人们的不同动机而表现不同。自我调节:人们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并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十一、婚姻生活的角色变化与适应与他人结成伴侣关系,并组建家庭之后,意味着新的社会角色调适的开始。婚姻关系中角色调适的包括对丈夫与妻子这一新社会角色的表现与适应,家庭内与家庭外社会角色的协调与适应,以及孩子出生后对父母角色的适应等。夫妻间社会角色的适应情感方面的调适夫妻双方应互敬互爱,忠贞如一;学习相互信任,体谅,谦让,
10、彼此提供爱与支持,在共同生活中给予和索取。生活习惯方面的调适:学习与配偶共同分享时间,空间;调适与改变作息时间以及个人的不良嗜好;协商与分担家务劳动;在努力彼此适应的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家庭的习惯。性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和谐的性生活;在性生活中彼此尊重,相互配合,寻找出表达爱的适当方式和时间;决定生育及避孕方法。家庭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在经济方面,建立家庭预算;规划投资和保险;在处理家庭经济事务时相互协商。在管理方面,明确家规;建立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体系;区分夫妻双方在家庭内外的角色和分工,并承担相应责任;学习合作、妥协与共同决策。人际交流方面的协调。发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模式;学会倾吐和倾听
11、,以及适时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习如何缓和矛盾,找出冲突的原因并加以建设性的解决。价值观方面的协调。理解与尊重对方的价值、道德、信仰与人生观;接受与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形成共同的消费理念。家庭内外社会角色的适应:发展与对方父母及家庭的关系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生活与社区保持联系,安排与开展社交性活动选择朋友,并与之维持交往。成为父母后的角色适应孩子的降临,对夫妻的社交活动,家务活动,经济开支,住房条件,情感交流以及相处时间等诸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给新婚的夫妇带来额外的压力。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早期抚养有助于增强夫妻间的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父母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而为照顾与抚养孩子的艰辛
12、历程最终会加深夫妻间的感情,并提高婚姻满意度。要解决好父母,夫妻和工作者三种社会角色的冲突,需处理好以下三个因素:建立对配偶的喜爱与感情;对配偶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关注;把问题都看作是可控制,可解决的。十二、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主张智力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共包括七种独立的智力成分,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后来他进一步提出了感受自然的智力与存在主义智力。十三、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1)格罗夫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全息意识状态的超个人心理学体系。他认为意识状态是有层次的,提出“全息意识状态”是一种超越正
13、常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状态,它指向人类存在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境界。(2)在研究中,格罗夫提出人的意识状态应从出生前后,出生后,超个人三个方面去考虑。而超个人意识状态是最高层次的意识状态,直接与世间及宇宙意识进行心灵的沟通。十四、布鲁默关于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1)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2) 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过程。3)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对事物解释过程的修正而不断变化。十五、学龄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开始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记忆的目的性、方法、内容与精确性等方面,十六、儿童早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以随意的无意识记忆
14、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2.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3.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4.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十七、儿童中期自我的发展 、 自我概念: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来界定自我,更强调稳定的人格特质,结构也日益完善,各种成分的自我概念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精确,并初步整合成总体自我概念。、 自尊:儿童越来越多地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尊。评判的标准从外部特征转向稳定的内部特征。自尊的结构与成分更趋复杂,儿童的整体自尊可以由某领域的积极自尊和某领域的消极自尊组合而成。十八。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狂飙突进:霍尔从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出
15、发,认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人类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复演”,青少年期则复演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是激情与进取并存,充满内外冲突的时期,易于冲动,烦躁不安,激烈的情绪不断地在两端摇摆。玛丽米德世纪年代所做的对萨摩亚人的跨文化研究与霍尔描述的青少年期特征正好相反,和谐,平稳。心理性断乳:与婴儿期的“生理性断乳”相对应,这是一个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第二次诞生:安逸,均衡的状态被打破,个体精神生活的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的发现:在探索自身的同时,发现了一个与外界相脱离的世界的存在,开始意识到自我与非自我的区别并体验到内心的动摇不安,从
16、而进一步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仅体现在职业选择上,也包括对生活的崭新态度。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连续性,了解未来对自身的意义,开始憧憬与规划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抗期:世纪年代,彪勒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否定倾向为主的青春前期(伴随身体的快速成熟而出现,主要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粗暴,易激动,兴趣转移迅速,意志薄弱等,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抗拒的态度)与以肯定倾向为主的青春晚期(稳定,自信,有所节制)。逆反心理: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抗拒理论出发,这是一种对抗外部控制企图恢复自由感的动机状态。十九、
17、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心理社会危机及解决:亲密孤独。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避免孤独感。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这意味着需要放弃或牺牲一部分的自我,向他人履行承诺与承担义务。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帮助,就会离群索居,最终陷入孤独感中。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独,他们就会顺利解决危机,形成“爱”(克服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的美德。并提出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包含以下一些要素:与情感共鸣的情欲高潮;一个值得珍爱的伴侣;异性结合;能够并乐意分享相互的信任;能
18、够并乐意共同严格遵守工作周期,生殖周期,娱乐周期。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成长。哈威格斯特的人生发展任务说:把人生发展任务看作个体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所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选择伴侣;学习与婚姻配偶一起生活开始建立家庭;哺育后代;承担维持与家庭管理的责任;开始职业生涯;履行公民职责;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二十、影响出生缺陷的环境因素1.致畸因子与敏感期。有可能损害发育种的胚胎或胎儿的作用物,包括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物质,统称为致畸因子或致畸源。2.物理性因素。辐射,噪音。3.化学物质。金属与微量元素,甲基汞污染,酒精,烟草4.药物及毒品。5.微生物感染。风疹、弓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 行为 社会环境 复习资料 问答题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