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4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第4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化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化脉络2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缘由。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碑帖、历史比较、观赏图片、观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实力。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难点:理解中
2、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2022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老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实行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探讨。老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溢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慢慢演化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2、汉字演化的基本脉络汉字在长期演
3、化的过程中,经验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化发展。老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化过程。通过图片观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起先进入自觉阶段。从今,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好用功能,自觉地创建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4、书法艺术(1)、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
4、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2)、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好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3)、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则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好用价值。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化,书体完全成熟。代表作:王羲之等。二、笔墨丹青中国画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化及特点老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
5、格、表现技法都经验了一个发展过程。1、远古的绘画艺术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备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
6、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渐渐演化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观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
7、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很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起先,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旺盛,再加上唐诗的宏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今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
8、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须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旺盛,盛极一时,其光辉绚烂,照射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意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
9、期文人画起先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削减。随着文人画的旺盛,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亲密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殊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改变,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见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很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
10、的绘画艺术,接着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许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三、京剧的出现1、京剧的形成清代起先,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剧烈的地方色调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显明的特点和风格。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出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常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留意汲取和借鉴
11、他们的特长。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汲取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今,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2、京剧的发展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宠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闻名的“同光十三绝”。3、京剧走向世界京剧来源于地方戏
12、,有着南北方很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简单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旺盛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建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激昂的辉煌。4、京剧表演特色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肯定的谱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学问网络概括本课基础学问拓展: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宋代画院考试中曾
13、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观赏在介绍完相关学问点后,老师可选取中国各地闻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观赏,呈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第10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10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缘由;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
14、碑帖、历史比较、观赏图片、观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2)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书画同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2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世界感受着漂亮的“文化中国”。在开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现活字印刷术的字模
15、奇妙地变换着图案的情景令人过目难忘。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一章的表演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的魅力。那么,中国的汉字和印刷术是如何发展的呢?第10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始终到今日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事实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我国的汉
16、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2、文字的演化: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觉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绝大部分甲骨文发觉于殷墟。殷墟是闻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
17、、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呈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非常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
18、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隶书: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须要产生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3、文字演化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起先进入自觉阶段。从今,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好用功能,自觉地创建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
19、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代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好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则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好用价值。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化,书体完全成熟
20、。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其次行书;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二、笔墨丹青中国画:过渡: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分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按其运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1、。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并总结出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6、两宋时期:宫廷画
22、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三、京剧的出现:1、古代戏曲的起源:(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得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胜利。中国戏曲就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xue)为业的艺人,即优伶。(3)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起先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
23、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4)明代时,出现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汤显祖和牡丹亭。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动了地方戏曲的发展。2、京剧的出现:(1)形成: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与徽班演出。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汲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闻名艺人。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民国以来,逐步走
24、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许。3、其他戏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作业:谈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包括书法、绘画和戏曲。作为新时期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是必需的。也希望中国传统艺术能在现代条件下不断创新,接着发扬光大!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答案提示:中心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运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供应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运用与发展供应了广袤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备,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10课充溢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10课充溢魅力
25、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 (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缘由; (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观赏书画艺术。 (4)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观赏京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察碑帖、历史比较、观赏图片、观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 (2)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
26、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2022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世界感受着漂亮的“文化中国”。在开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现活字印刷术的字模奇妙地变换着图案的情景令人过目难忘。画卷中心,呈现一幅立体的古画“孔子周游列国图”。当“孔子周游列国图”奇妙般变为“活字印刷版”后,由896个演员操控的896个字模起先快速变换,渐次推出三个“和”字,既表现了中国汉字
27、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和为贵”理念。在表现“长城”这一元素时,字模顶端突然桃花绽放,漫卷整个“长城”,表达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的美妙心愿。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一章的表演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中国的汉字和印刷术是如何发展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建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建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建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
28、死文字,不再运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始终到今日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事实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
29、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验了相当长的演化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日运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觉对探讨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化: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
30、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觉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觉于殷墟。殷墟是闻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心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目前发觉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呈现了中国文
31、字的独特魅力。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我国考古的三大发觉(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觉过程,却是非常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调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心教化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新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探讨的王懿荣便细致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态又非籀(大篆)非篆(小
32、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化探讨,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全部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细致探讨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确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今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甲骨文发觉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1900年7月,八国联军
33、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彻底悲观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行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王懿荣殉难后,他所保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探讨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1913年学者罗振玉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探
34、讨的一代宗师。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非常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务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改变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觉,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
35、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接连有所发觉。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探讨和记载。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简单书写。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须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
36、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很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
37、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许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楷书从隶书渐渐演化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旺盛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盛的标记。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高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
38、各显其特性体貌。 3、文字演化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化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化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协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
39、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改变、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化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始终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化的主流。协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化的支流。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起先进入自觉阶段。从今,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好用功能,自觉地创建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始于东汉。
40、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好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书法家“二王”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宏大的书法家。王羲
41、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闻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闻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态上领悟到书法执笔,
42、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旁边,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仰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旁边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如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东床择婿: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改头换面,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似乎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
43、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状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美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觉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需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退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
44、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非常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非常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著名,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45、”。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著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献之练字用完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供应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则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好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化,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东晋
46、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其次行书;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过渡: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分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运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
47、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觉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其年头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合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擅长制作彩绘的陶器。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直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画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略微向后倾,显得特别塑身,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直立的石斧。作者让石斧巍然矗立在画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