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参与教师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 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2、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3;第二课时完成目标4;课后完成目标5。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
2、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 掳( )去 震悚( ) 惶( )急 疮( )疤( ) 诘( )问 惧惮( ) 粗拙( ) 疏( )懒 骇(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3、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烦琐之(至) ( )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她除了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还为我做过什么事?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 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 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
4、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 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 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巩固性训练 1、 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巩固训练目标一、二、三。 2、 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二,巩固训练目标二、三。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小结与反思: 第二课时一、回顾目标二、三,导入本堂课的讲述内容: (一)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5、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标四: (一)、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括号的字注音: (霹)(雳) : 震(悚): 粗(拙): 孤(孀): (二)、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艺术特色的体会。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6、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四)小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 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三、作业: 1、课文后练习三,巩固目标四。 2、课六后练习四,完成目标五(学习用一两
7、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四、课后小结与反思:7、背影 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一、课前自学给字词注音。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晶莹( ) 狼藉( ) 簌簌(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2)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二、合作探究 1、浏览全文,你
8、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三、合作交流 1、 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
9、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五、课堂达标(一)、积累运用:给字词
10、注音。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晶莹( ) 狼藉( ) 簌簌( )栅栏(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二)、课内精读: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11、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
12、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描写。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六、拓展提升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写一篇表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9、老王学案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老王的苦与善,看看作者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3、熟读复述(整体把握
13、)讨论感受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从小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善良体察善良,尊重、关爱、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二、学习重点:从小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善良体察善良,尊重、关爱、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三、学习难点: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学法指导: 五、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个人补充 一、 预习 1、生字: 蹬( ) 三轮 荒僻( ) 塌( )败 取缔( ) 阴翳 ( ) 伛( )偻( ) 滞( )笨 攥( ) 愧( )怍( ) 侮( )辱( ) 镶( )嵌( ) 2、多音字: 落 绷 3、形似字 缔 ( ) 仲 ( ) 稍( ) 蒂 ( ) 肿 ( ) 梢( ) 谛 ( ) 忡 ( ) 荞( ) 4、解词: 惶恐: 滞笨: 愧怍: 塌败: 5、我了解的作者杨绛: 二、学习课文 (一)导入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3)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5)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 六、学习反思(教后反思):-第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