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18科利亚的木匣 18科利亚的木匣 一、素养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相识到时间一每天过去,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应随着状况的改变采纳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学问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假如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实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索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
2、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支配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日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
3、,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驾驭状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斗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斗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斗争成功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其次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
4、小组探讨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缘由,应划到其次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其次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索,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在一每天长大,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
5、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索: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探讨思索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索: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觉。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详细?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觉,所以埋木匣特别细致、仔细。二是
6、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解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其次段,思索: (1)科利亚
7、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索,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探讨思索题。 (1)探讨思索题 四年以后,他们起先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探讨思索题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假如当时把箱子随意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时妈妈计算好步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的确有用。) (4)探讨思索题 老师引读: 科利
8、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老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旧没有。 (5)探讨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旧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旧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
9、的揣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肯定有缘由) 思索:科利亚是什么缘由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索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当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立刻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
10、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削减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白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其次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兴奋?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其次层是知道了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这两层意思其次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
11、9岁,人长大了,步伐也在变大,起先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3)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告知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状况的改变实行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四周的改变而改变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斗争起先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斗争起先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12、2打算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一每天长大,步伐也在慢慢变大。四周的一切,不是都在起改变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改变?人在改变?四周的一切在改变? (1)斗争起先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
13、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旧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真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其次次变更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伐也大了,当然只有变更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需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悟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
14、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仿照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缘由是一时没有相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相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改变发生了改变。)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其次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每天过去,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
15、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旧没找到。 仍旧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旧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旧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真找到了木匣子。 果真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真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四周的一切都在起改变。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兴奋地说:算术真有用。假如当时我随意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状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
16、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改变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改变,步伐和步数改变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改变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18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18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一、素养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相识到时间一每天过去,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应随着状况的改变采纳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学问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假如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实力目标理解课
17、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索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支配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日我们学习第1
18、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驾驭状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斗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
19、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斗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斗争成功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其次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探讨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缘由,应划到其次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
20、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其次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索,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在一每天长大,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索: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探讨思索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索: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
21、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觉。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详细?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觉,所以埋木匣特别细致、仔细。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解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
22、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其次段,思索: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索,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探讨思索题。 (1)探讨思索题 四年以后,他们起先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23、:将近、大约。 (2)探讨思索题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假如当时把箱子随意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时妈妈计算好步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的确有用。) (4)探讨思索题 老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老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旧没有。 (5)探讨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
24、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旧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旧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揣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肯定有缘由) 思索:科利亚是什么缘由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索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当量的不
25、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立刻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削减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白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其次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
26、科利亚为什么那么兴奋?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其次层是知道了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这两层意思其次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伐也在变大,起先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3)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告知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状况的改变实行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四周的改变
27、而改变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斗争起先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斗争起先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打算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一每天长大,步伐也在慢慢变大。四周的一切,不是都在起改变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
28、间在改变?人在改变?四周的一切在改变? (1)斗争起先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旧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真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其次次变更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
29、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伐也大了,当然只有变更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需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悟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仿照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缘由是一时没有相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
30、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相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改变发生了改变。)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其次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每天过去,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旧没找到。 仍旧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旧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旧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真找到了木匣子。 果真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真
31、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四周的一切都在起改变。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兴奋地说:算术真有用。假如当时我随意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状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改变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改变,步伐和步数改变的对比,明白一切
32、都在改变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日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挚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索: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33、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探讨,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其次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索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在一每天长大,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斗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改变的道理,培育多动脑、勤思索的好习惯。 2
34、、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旧、果真造句。听写最终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索: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探讨思索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索: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详细?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其次
35、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索: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探讨思索题 (3)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削减一半。 板书: 五岁十步埋步伐小 九岁五步挖步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白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板书:一切都在改变)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状况的改变实行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
36、每天过去,四周一切都在起改变。 附:板书设计 18 四年前五岁埋步伐小十步 四年后十岁挖步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改变。 科利亚的木匣一、教学目标1.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相识到“时间一每天过去,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应随着状况的改变采纳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假如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二、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索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
37、内容。四、课时支配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今日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状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2检查字词驾驭状况。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
38、字形分析)(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其次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3学生分小组探讨怎样分段。4指导第5自然段(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缘由,应划到其次段里。)5分段归纳。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其次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
39、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索,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在一每天长大,四周的一切都在改变。(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索:(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探讨思索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索: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
40、细沙,免得被人发觉。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详细?(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觉,所以埋木匣特别细致、仔细。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解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起先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其次课时(一)复习
41、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1默读课文其次段,思索:(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索,一下子挖出木匣子?2探讨思索题。(1)探讨思索题四年以后,他们起先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2)探讨思索题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假如当时把箱子随意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时妈妈计算好步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的确有用。)(4)探讨思索题老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老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旧没有。”(5)探讨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