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docx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docx(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第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19世纪末(甲午斗争后)得到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后,特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闻名的实业家周学熙、荣宗敬(“南张北周”)、荣德生是与张謇(状元资本家)齐名的实业家。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通过改订新约,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自主权。同时,实行财税和币制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国的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5、抗日斗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破坏、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统治和限价政策,
2、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摧残。6、抗战成功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疯狂掠夺人民,国统区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鸦片斗争后,中外联系日益亲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更。2、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3、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运用,为快速传递信息供应了便利。4人们的传统消遣方式也发生了变更,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消遣新时尚。5、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成为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影响。6、鸦片斗争后,特殊是辛亥革命期间,
3、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成为社会潮流。第23课:近代科技之星1、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2、李四光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东部地层有丰富的石油,否定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发觉大庆、成功、大港、华北等油田。3、候德榜是闻名化学家,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制碱权威”。1939年,他独创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第24课:近代思想、教化和文艺1、
4、近代思想(1)鸦片斗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意义:这些学说的介绍,对处于民族危机的中国其了震聋发聩的惊醒作用,激发中国学问分子探究西学,救亡图存。2、近代教化(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2)京师高校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3)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4)近代后期的教化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3、近代文艺(1)文学鲁迅:小说集呼喊彷徨,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最擅长杂文;冲突半夜;老舍骆驼祥子;周立波暴风骤雨(2)戏曲田汉名优之死;曹禺雷雨和日出(3)
5、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海星黄河大合唱(4)美术齐白石虾;徐悲鸿奔马第17-19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现代文学艺术的有关学问。 2、通过学习,培育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并运用历史材料,概括和提炼历史观点的实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观点,以及相识到文化是肯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爵士乐和好莱坞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如何评价荒诞艺术;如何理解爵士乐的内涵 三、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6、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缘由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名著: 2、现代美术 三、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 2、好莱坞 四、教学过程 师: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中,我们主要先学习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今日起先我们学习科技与文化部分的学问。 师: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夺取军事上的优势,主要参战国都进行了新军事科技的探讨。请问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美国独创原子弹和计算机,德国独创导弹 师:军事上的优势虽没有给德国带来斗争的成功,但是为美国供应了尽早结束斗争的机会。虽然这几项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战场之上,但在二战结束后却为人类带来了一场
7、新技术革命,历史上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展示板书:第八单元现代科技与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师: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二次大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起先,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记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师:其实刚才的那段话中,已经揭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大致时间和主要
8、内容。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来了解一下有关学问。 (展示板书: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缘由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师:为什么人类社会在第一次、其次次科技革命之后,还会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首先,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定结果;其次,由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供应了理论基础;第三,由于斗争和战后社会的须要,比如原子弹和航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此外,第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保证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胜利。19世纪,科学技术的探讨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科学家和独创家个人的事业,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
9、组织地开展科技探讨,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二战后,国家又成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定安排,组织全国力气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头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同时,由于世界冲突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等多方面进行对抗,结果是刺激了与军事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要冲突是经济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作为国家
10、竞争力的基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师: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委囊括了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有哪些重大独创与技术? 生:这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记是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另外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资料: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 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验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记,人类起先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其次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放射胜利为标记,人类起先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试验的胜利为标记,
11、人类进入了可以限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记,揭开了扩大人脑实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记,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渐渐向很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内容包括科学革命和高技术革命两部分,科学革命大致包括:数学,天体科学,高能物理和场论,地球和环境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困难系统,如材料、能源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相识科学,生物技术,农业和医药、人口、
12、资源和环境及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高技术革命可以分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这些高技术的独创应用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确定性的变革作用。(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对微小性电子元器材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它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是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柱技术。作为这门技术的杰出结晶便是微型计算机,即具有完整功能的微小型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2)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又称空间科学技术,是探讨和解决如何使空间飞行器进入外
13、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究、开发和利用外空间以及地球及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科学则以探讨宇宙空间的物质的性质、分布及其改变为目的。航天技术主要有以下4方面内容:A.人造地球卫星。苏联1957年10月4日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从而起先了人类进入宇宙的新纪元和人类航天技术的新时代。接着美国、法国、中国、日本也相继放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又分为科学卫星和应用卫星两大类。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覆盖面广、通信距离远、牢靠性高、敏捷性好、速度快、投资少、费用低廉等优点,国际电话、电报、数据和电视转播,大部分用同步卫星进行。B.载人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前苏联和美国是发展载人航
14、天的先行者。1961年苏联“东方红”1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后平安返回地面。折服宇宙的又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航天飞机上天。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重复放射卫星、飞船和往来于地球与空间试验站的运载工具。C.行星探测技术。所谓行星探测技术,主要指对太阳系的一些主要行星进行科学探测的技术,1960年人们对距地球最近的金星放射了第一个探测器。如“旅行者1号”。美国于1977年下半年又放射了“旅行者2号”行星探测器,它已拂过木星、土星,飞往天王星、海王星。现在已有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向着更遥远的恒星空间飞去。D.空间材料加工技术和空间工厂。所谓空间材料加工技术是指在宇宙空间失重和真空的条件下研制加工各种材料的工
15、业技术。因为有很多半导体材料、金属合金和其他各种复合材料在地球上加工制作难以达到高纯度的质量,而在解除重力和空气影响的太空中来加工制作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据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出现第一批空间加工工厂。美国已在1994年将薄膜材料加工站设在了地球轨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果。(3)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是指那些已被人类发觉或利用,但尚未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裂变能、生物能等。它们都有广泛开发和利用的前景,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
16、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新技术、风能技术、生物能利用技术和氢能利用技术等。(4)新材料的开发。新材料是指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技术就是在原有材料的性能、品质等的基础上,探讨和解决如何开发利用新材料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的新材料约有100万种,各国已注册的新材料大约也有30万种。这些新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3大类,在21世纪,结构材料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一类是高性能陶瓷材料,它具有强度高,相对重量轻及优异的耐高温柔抗腐蚀性;一类是高性能金属和合金,包括铝锂合金、金属复合材料、金属互化物;一类是传动材料,包括形态记忆合金、压电陶瓷材料、磁致伸缩材料;一
17、类是液体宝石。智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记忆合金和感温磁钢。记忆合金可以制成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自动绽开的天线、航空用的记忆铆钉、机器人的手指、人工心脏等。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智能材料的探讨开发将放在材料的智能显现上,使智能材料“人格化”。复合材料在近几十年的探讨中,已研制胜利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5大类,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表面涂层与表面改性。复合材料正由高科技领域向民用领域扩展延长。(5)光导纤维通信。光导纤维通信是指利用一种能导光的、特别细的高纯玻璃丝(光导纤维)来传送光(激光)信号的通信技术。目前,光纤通
18、信在各国差不多都已渐渐代替电能通信而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6)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是指人们自觉地利用物质机能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是物质原理与工程学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细胞移植与培育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等方面。A.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就是将构成生物基因的DNA进行重新组合,使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增殖,以大量生产有用物质或培育诞生物的新品种。目前,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动物、植物的基因转移到细菌的试验上,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必将不断加深和拓展。B.细胞融合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种或不同类的生物细胞,通过肯定的
19、工艺过程,使它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杂种细胞或杂交瘤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首先在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业、畜牧业中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现在世界上运用这种细胞融合技术已能创建出十多种新的种植物。C.细胞移植与培育技术。所谓“克隆”是指由同一个祖先细胞经过培育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由于细胞系中的每一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故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无性繁殖有多种途径。其中,细胞核移植是比较胜利的一种。这种采纳动物细胞的核作为供体完成的移植,是前所未有的,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出现和发展,将对动植物地培育乃至人类老化、基因科学和医药探讨产生巨大的影响。 资料: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出
20、于斗争和军事的迫切须要,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安排”,有来自德、意等国的科学家12.5万人参与,集中全国13电力,投资20亿美元。1942年,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的科学家试验小组在芝加哥高校广场上造出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为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起先。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的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胜利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1951年,美国首次试验证明原子能能够发电。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20世纪80年头初,世界上共建成核反应堆729座,核电站230座。原子能作
21、为新能源,正在航海、航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战之后,美国以外的其他大国也先后制造出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和核威慑。苏联于1949年9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月英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胜利,1960年2月法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胜利。由于原子武器的巨大摧毁性和核垄断的被打破,造成了谁也不敢首先运用核武器的局面,这使得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削减了。一方面,在战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核能的效率是惊人的,1公斤核燃料(如浓缩铀)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石油燃料,假如将它用于和平事业,那将大大造福人
22、类。事实上,有了反应堆就可以建核电站,这在技术上是不困难的。1954年,苏联建成了第一座小型的原子能发电站,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1956年和1957年,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建成了核电站。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摸索和实践,核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其成本比火力发电低,正常运转时环境污染也比火力发电小得多,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微乎其微。70年头以来,全球出现的能源危机给发展核电事业以更大的推动力,煤、石油、自然气的开采量是有限的,以目前的消耗量计算,石油还能采几十年,煤顶多能采200年。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因此,这一计算还要大打折扣。太阳能的利用目前成本还太高,近期内看不到大规模运
23、用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目前的核电站都是依靠核裂变反应获得能量的,所谓裂变反应是指1个重原子核分裂为2个以上较轻的原子核。但裂变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而这些核废料会产生严峻的放射性污染。随着核电的发展,核废料会越积越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妥当处理这些核废料的永久性方法。这是发展核电事业的一个潜在的危急。为了克服这一麻烦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讨利用核聚变反应来获得核能。所谓核聚变就是2个以上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1个较重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会放出远大于裂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天文学家发觉,太阳上80%是氢,假如太阳能真是核反应供应的,那么,这种核反应很可能就
24、是氢核聚变。1938年,一个美国物理学家证明,在太阳的高温下,失去了电子的氢核会结合成一个双质子,但这种核并不稳定,其中一个质子会立刻放出一个正电子而变成中子,使双质子核变成氢的同位素氘,在高温动能的驱使下,两个氘核又会合成一个氦核,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反应不仅能量更大,而且反应的生成物是稳定的元素,没有放射性污染。但是,核聚变反应的超高温条件是人类在地球上所达不到的。要想在地球上使氢发生聚变,须要10亿度以上的高温。1944年,闻名物理学家费米指出,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做燃料,只需5000万度就可以发生核聚变,这样的高温在试验室里还达不到。但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人们马上想到,可以利用裂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科学 文化 之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