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docx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教案: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洁的试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相识试验方案设计、试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探讨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并学会主动沟通。逐步形成良好的试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设计简洁的探究试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探讨中,人们常常依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
2、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驾驭了肯定的物质检验学问,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学问,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相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详细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允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
3、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试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视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试验1-4。 离子 试剂 现象 试验1 NH4+ 试验2 Cl 试验3 SO42 各个试验中,依次视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纳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探讨 在完成相关试验时,都有一些值得留意的问题。请结合试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学问,分析下列问题: 试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试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试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溢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开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解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依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
5、作简便、结论牢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精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 “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依据所供应KIO3的性质并设计试验方案。 试验 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纳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
6、如何进行焰色反应试验?操作中要留意什么问题? 过渡 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探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需驾驭常见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洁的试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常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需留意哪些问题? 小结 1.物质检验的依据: (1)待检物质的特征性质; (2)待检物质的特征反应以及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2、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法: 待检测的物质 检验方法 碳酸盐 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
7、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铵盐 与强碱溶液加热反应,产生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硫酸盐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盐酸盐 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食品中的淀粉 与碘水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丝绸制品 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金属元素 焰色反应 拓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含有的某些有机基团;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原子汲取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教学设计 学问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实力
8、目标 通过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育学生的视察和动手试验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协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日我们学习如何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老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假如取固体?假如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运用时的留意事项
9、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假如须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假如称量其固体? 讲解并描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视察容量瓶,留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运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留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干脆放在试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解并描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开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10、。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留意事项。提示:假如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运用量筒时应留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匀称。 提问:此时溶
11、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须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肯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解并描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
12、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干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 (3)(6); (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1、主要内容 (1)相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探讨的作用。 (2)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
13、依据分类标准驾驭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与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改变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类方法的应用 2、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相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中学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
14、、便利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探讨化学当中有不行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分类。在中学化学的其次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学问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中学学问的连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学问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中学化学的新学问。胶体的性质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
15、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的新学问,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学问,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
16、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问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学问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详细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第一章的编排相像,其次章的学问仍旧特别重视与初中学问的连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学问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问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相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学问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7、学问与技能 1能够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4通过试验事实相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推断氧化还原反应。 6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探讨,相识分类法在化学探讨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试验现象分析上
18、升到理论学问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探讨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学问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探讨或学习过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探讨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相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探讨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沟通,共同探讨、探讨科学问题。 三、课时支配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2课时)。 其次节 离子反应(2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测验讲评(1课时)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2课时) 基本的要求 能
19、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弹性的要求 胶体的渗析; 胶体的吸附作用。 暂不宜拓展 胶体的凝合的方法; 胶体布朗运动。 第一课时: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相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探讨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学,建议用详细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假如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 教案 物质 分类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