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docx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秋季双学位?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1. 社会心理学 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根底。2. 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响和反响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
2、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3. 社会心理 联结社会刺激及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及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二、简答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第二章 自我一、名词解释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及他人及社会环境进展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及过程中开展出来的。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
3、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及品德。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7. 自我发觉(self-awareness):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历程,包括思考判断自
4、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行动的原因等。也就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8.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及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展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9. 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10. 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的动机:希望拥有正确的自我感知,以减少对自己能力或个人特征的不确定性。11. 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动机: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及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的现象。12. 自我增强/自我抬升(self-enhancement):个体以一种有利于
5、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13. 自我呈现 (self-presentation)即是指在感知他人对自己印象的根底上,个体为获得他人对自己理想的印象而采取积极行动表现自己的过程。1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现实特性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在特性领域内的能力或有效性的信念。 15.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给自己的成功预先设置障碍,以便在遭遇失败时能够进展自我保护。例如,比方,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6、16.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17. 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原本有内在兴趣的行为给予外在酬赏,反而降低了内在兴趣。二、简答一简述自我的适应功能。1. 自我调节; 2. 信息加工过滤器; 3. 理解他人的心理; 4. 认同过程二简述有助于促进自我认知的途径。1. 自我觉知;2. 人际交往及沟通,他人反响性评价在其间起重要作用;3. 社会比拟。三简述常见的自我动机。1.自我评价;2. 自我证实;3. 自我抬升四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
7、两面性。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展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及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三、论述1. 请基于“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谈一谈人际交往及沟通对自我认知的促进作用。2. 请谈一谈塞利格曼效应对你人生的启示。第三章 社会认知一、 名词解释1.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
8、出推测及判断的过程。2. 社会印象social impression:人们通过及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我们对他人做出判断的过程。 4. 中心特性Central trait: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中心特性。5. 负向效果黑票作用:负面特性的权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权重高。6.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人及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7.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及首因
9、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8.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知觉者对某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相反那么成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9.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亦叫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总是假设他人及自己是一样的。10. 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是积极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11. 刻板印象stereotype: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拟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12. 比照效应co
10、ntrast Effect:当人们将某一认知对象及同它类似但不如它好或者不如它漂亮、不如它高大,等等的东西相比时,会认为该认知对象实际上比一般东西更好、更漂亮或者更高大。13.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决策过程中由于备择方案描述方式即框架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14. 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15. 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展判断的方法。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认知判断的依据。16.
11、调整性直觉adjusted heuristic): 也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即是指人们进展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开场,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7.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亮效应,即是指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准确。18. 归因(attribution):个体为了预测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进展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9. 内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internal/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个人自身的特征,如人格、品质、
12、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20. 外归因或情境归因external/situational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他人阻扰、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21. 根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展归因时,倾向于高估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22. 自我效劳性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在对自身成败进展归因时,会表现出自我效劳性偏差当我们成功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提升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特征;当我们失败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防卫偏差,将失败归
13、因于外部特征。二、 简答一社会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 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历、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 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突出的线索会特别受到重视。3. 认知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展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4. 生物及遗传因素。二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屡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
14、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那么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以下三种行为信息: 1、特殊性或区分性distinctiveness:被观察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一样的反响?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一样的反响,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
15、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响是否一样?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一样的反响,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那么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识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对一样刺激时,行为反响是否及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及行为者一样的方式反响。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一样的反响,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
16、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及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及其他类似的工作一样,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那么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三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开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这
17、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历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及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及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
18、,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那么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及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拟稳定的。其他各项那么均为不稳定者。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为哪一项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
19、重大的影响。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防止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第四章 态度一、 名词解释1. 态度attitude: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响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 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s: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3.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
20、的,并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4. 中央途径centralroute:信息承受者在进展信息加工时的动机和能力都很高,对信息本身很在意,并且进展精细的加工,其态度的改变或形成是其有意识地、认真考虑和整合信息的结果。5. 边缘途径peripheralroute:信息承受者缺乏信息加工的能力或动机,他们对劝说信息不作精细的认知加工,他们在形成或改变态度时依赖于及劝说信息相配合的“边缘线索。6.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存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具体而言,在刚刚接收完信息时,接收高可信度来源信息的人比接收低可信度来源信息者更容易被说服;然而,随着时间
21、的推移,说服性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结产生了别离,导致高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有了下降、而低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却有了增强。 7. 抗拒理论:人们不喜欢他们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一、 简答题(一) 简述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二) 简述态度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三) 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内容。(四) 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二、 论述题 请简述态度说服的影响因素,并论述其现实意义。第五章 人际关系:从吸引到亲密二、 名词解释1.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期末 复习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