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docx(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洁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终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打算:课件 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爱画画,今日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
2、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渐渐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惋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挚友,你能想个方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慧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
3、件出示课文)我们今日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当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细致视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视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
4、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相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得!老师想和大家竞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感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洪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
5、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隐私都让你们发觉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竞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情愿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留意要合作开心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开心!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好玩,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
6、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仔细,我们再来做个小嬉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渐渐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竞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 激励他接着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许多同
7、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假如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情愿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情愿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当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情愿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情愿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留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编辑举荐: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语文教案汇总 提示: 小学数学试题、学问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18古诗
8、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打算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说明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其次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闻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
9、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留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沟通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探讨: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0、?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老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n再读。我们平常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逝)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落下去,最终消逝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
11、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探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概)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敞。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
12、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需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准确,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向往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知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
13、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经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激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留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理想,和盛唐时期人们主动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沟通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
14、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概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牢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长,编曲歌颂(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爱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好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挚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沟通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老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示学生留意把握字的
15、上下比例,把字写匀整) 4.起先练字。 学生练习。老师巡察,个别指导,订正写字姿态。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山尽,入海流。 欲千里,更上一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漂亮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依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漂亮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其次课时鹿柴 【教学目标】 1.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
16、对安静生活的憧憬及安闲自由的心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安静生活的憧憬及安闲自由的心境。 【教学素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打算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爱好 1.同学们,今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漂亮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2.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闻名的风景区鹿柴, 小挚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喜闻乐见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齐读课题。 在这里“柴”读zh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
17、的结构,给“鹿”组词。 3.你们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 师补充介绍:王维。(课件出示3) 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课件出示5)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课件出示6) 1.指名读,并作指导。 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空山上见不到人的踪影) 练读:空山/不见/人 3.“但”的意思?(只
18、)“闻”的意思?(听) 4.试着说说其次句话的意思。(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漂亮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板书:静)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练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阳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样的?(树许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 还在诗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
19、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复”的意思?(又) 4.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5.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看着这样漂亮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师指导朗读)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1.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这首诗中他都画了什么呢?你从诗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请小挚友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 五、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比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部编版二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登鹳雀楼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