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docx





《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据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见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当地方官的任上,主动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倒戈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
2、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见。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样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始终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别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与过农
3、夫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愿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溢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季节,楚天宽阔,江水悠长。远眺远山,其形态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加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情:一是细致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用劲拍打亭上的
4、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运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悟!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奇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学科王 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冲突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马上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切天下大
5、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愿去追求享受,他确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志向而奋斗究竟。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如同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间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调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溢着一种激扬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
6、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主动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打算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悲观和生气!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
7、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验,并比照自己的现实境况,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验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旧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闻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一般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气,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炙热、剧
8、烈,这正说明白作者人到老年照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打算不足的状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见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起先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验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据后建立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
9、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指责人们尽然舍弃了被金人占据的国土,遗忘了国恨家仇。这番争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戏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艳羡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旧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特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
10、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现实境况、思想主见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擅长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奇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境况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常常感到特别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远眺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
11、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愿贪图享受,他只是急迫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伤!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始终偏安江南,不图复原,致使作者南归43
12、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遗忘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照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两首词,研讨下列各题。 1.试结合作者的经验,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
13、了怎样的意境? 2.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结合作家的身世经验,得出自己的相识。 参考答案: 1.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与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当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非常悲观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远眺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境况: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
14、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迫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孤独,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境况的哀思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学科王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撤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哀思、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二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
15、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设题意图:词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主要内容,把握这些典故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熟识诗词中用典这种特别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历史事务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自己炙热的爱国热忱和壮
16、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伤与愤慨。(详细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熟识诗词中通过语序调整来达到声韵和谐这一特别写作手法,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声韵的差异,并联系学过的诗词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前一句可以理解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后一句可以理解为“扬州路上的烽火”。学过的诗词中还有一些,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多情应笑我”,可以理解为“应笑我多情”。 四“英雄”一词在
17、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呼喊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本题须要学生查找资料,沟通探讨,甚至联系历史课上学习的有关内容分析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缘由。激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略。 高三语文教案:指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问教化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二、实力培育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
18、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阅历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化的研讨,以提高探究实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谛视数学文化,激发酷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拓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
19、言魅力; 2.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阅历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化的研讨,以提高探究实力。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干脆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高校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
20、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高校、约翰霍普金斯高校、马里兰高校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沟通探讨。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解并描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纳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最终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
21、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犹如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新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事,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推断实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事不独为人类全部。还讲了庄园主驱逐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实力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看法。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句和关联词 语文教案 复句 关联词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