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1.文学文化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薥 留意:()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
2、作六字句读。()“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四字句五字句,读季节奏自当改变。()辞和赋还是有区分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 陶渊明(明(365)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时代怀有壮志,由不是出身于世族门第,为社会所重视。当时门阀世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腐朽暗,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非常激烈,阶级冲突也很尖锐,正处于晋宋移代之际。于是他便崇尚老庄,仰慕自然,实行远身避祸的看法。直到的岁,才因生活所驱使,做过几任祭酒、参军等小官。
3、但是担当低下的官职,仅济世的理想无法施展,还必需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义熙元年(人),他?岁,辞去彭泽令,从今恒久离开官场,过了了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贫病交加,“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拒绝了。他宁可饿死,不吃刺史赠给他的梁肉,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看法。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最杰出的作家。现存诗歌艹多首,散文篇,辞赋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美妙风光,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诗人亲自参与生产劳动,与农夫有了较多的接触,以及自身处于贫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诗篇还在肯定程
4、度上反映出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和农夫的志向愿望。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一些表达政治志向和关切时局的诗,或者借咏史抒怀,或者托神话言志,格调悲壮豪迈,与恬淡美丽的田园诗大异其趣。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即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但有“悠闲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诗也常流露躲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而形象显明,语言简洁、含蓄而有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唐代王维、孟浩然及宋代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的山水田
5、园诗词继承和发扬了陶诗的传统。陶渊明的辞赋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辞赋、散文同他的诗一样,都擅长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予作者的特性和情操。形象显明,意蕴生动,充溢着情趣。 留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
6、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起先入仕,从今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冲突的情状始终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很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察,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生气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
7、辞。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日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4.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白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缘由。“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开心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
8、”、“兮”都是语助词。 5.重点透视: (1). 陶潜辞官归隐的缘由。 提示:序文中提到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当然严峻,但是违反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须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文章第一段中也有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宗明义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
9、发一口闷气,顿觉自由坦荡、轻松畅快。最终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迟疑。接下来,说明归隐的缘由。“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哀痛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将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驾驭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将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起先,那就根据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闲,奇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显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
10、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全部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中听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袤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溢朝气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为所欲为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逍遥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担心呢,呈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 、难点突破 如何评价本文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
11、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定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听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冲突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明显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苦痛的消逝,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
12、“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熬煎。 诗人回来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志向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会到济世不得的苦痛与回来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来田园的欢悦,又有志向受挫的失落和悲伤,应有完整的相识。 6.结构图解: 这篇辞赋有叙事和抒情两条线索,你能否选择重点字词分别列出? 提示: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尽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语言积累 读音
13、 芜( ) 奚( ) 惆怅( ) 谏( ) 遥遥( )瞻( ) 横宇( ) 载( )欣栽奔 稚( )盈樽( ) 壶觞( ) 酌( ) 矫( )首 盘桓( ) 壑( ) 坎坷( ) 涓涓( )曷( )靡途 稔 轻飏 熹微 眄 岫 西畴 棹 耘耔 皋 重要词语释义: (1) 一词多义: 就: 三径就荒(接近)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起身(完成,达到) 金就砺则利(到-上) 犹: 松菊犹存(还,仍旧)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尚且) 郑之有园圃,有秦之具有园圃也(犹如) 将: 田园将芜(将要) 半信半疑(且,又) 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拿,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领) 暂伴月将影(和,与) 绝
14、: 请息交以绝游(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以小舟至绝壁下(不通,不连接) 绝不相干(全然,肯定) 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听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托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教给) (2)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哀痛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随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3)“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之 代 词 纵江东父老
15、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记)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记)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以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根据)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16、,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假如)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古今异义 觉今是而昨
17、非(古:正确;错误. 今:推断词:是与非) 4、.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面容现出开心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 5.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6、特别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 (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7.参考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许多,米缸里常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方
18、法。亲戚挚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疼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举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静,心里胆怯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牵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反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非常苦痛。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苦恼,激烈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整理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19、,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伤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将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漂浮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非常光明。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兴奋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
20、却还照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特别开心。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予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意。每天到园子里散漫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常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远眺。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渐渐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反,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开心,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知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
21、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凹凸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蒸蒸而上,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艳羡自然界万物正生气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愿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成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行以期盼。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巡游,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澄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改变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办法,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课后题解 (一)、1、“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明显不能
22、单纯理解为“心愿”和“形体”,应当深化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哀痛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将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驾驭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将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起先,那就根据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从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是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中间部分(2、3自然段)分别从抵家时的欣喜(
23、“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以及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坎坷经丘。)三个方面写出归隐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安贫乐道的思想、酷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腐败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之情。 3、参考答案同前难点突破 (一)、陶氏的艺术特点“平淡自然”表现在情感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情感表达上,使人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假粉饰自然纯真可亲
24、,如本文中起先直抒胸臆,“田园将芜胡不归”,“觉今是而昨非”“实迷途其未远”,回家之时是“载欣载奔”,回家之后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全部这些,都显示出诗人的潇洒清高。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为语言朴实,其特点是不加修饰,近乎白描似的语言,接近口语,但是经过作者细心锤炼的口语,读起来有韵味,令人咀嚼。所以,语言显出一种自然美 (三)1、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将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表达效果:“悟”“知”两句表明诗人的反思与觉醒,“实”“觉”两句表明世人对过去(出仕)的彻底否定以及归隐田园的剧烈愿望。 2、船在水中轻
25、快地漂浮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非常光明。表达效果:前两句,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船情和风轻,事实上烘托了自己离开官场的轻松开心的心情。末句一个“狠”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那种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可谓一字传神。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真可谓情景交融。 3、靠着南面的窗户寄予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意。我每天到园子里漫步已成为乐趣,所以庭园里虽然有门却常常关着。表达效果:诗人归隐田园后那种悠闲、逍遥自在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4、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渐渐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
26、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表达效果:“云”“鸟”两句,诗人以鸟自喻,以云之无“无心出岫”比方自己无意于仕而出仕,以鸟之“倦飞知还”比方自己厌恶官场后的归隐。“景”“抚”两句是寓意深远的含蓄句,表面上说的是夕阳西下,自己仍在松树下徘徊。而事实上是说社会黑暗,但个人已到了迟暮之年,仍要保持晚节。运用比方手法。表达感情,即深化浅出,又形象含蓄。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四)、本题目属于自由发挥题,只要表述合理,能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做到自圆其说即可。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二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
27、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打算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相互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需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动,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
28、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纳问答法、探讨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探讨法中,同心同德,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协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支配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打算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志向社会? (齐答:
29、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留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莫非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索: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
30、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明显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愿”和“形体”,应当深化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憧憬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
31、悟第2段 齐读本段。 探讨: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像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今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
32、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由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决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索: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坎坷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提倡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
33、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刚好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
34、”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心情,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35、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酷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酷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主动的鉴赏看法,注意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努力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摒弃官场归隐
36、田园的一篇宣言书,描绘了朝气盎然、充溢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及满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陶渊明饱经忧患,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卑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远离官场回来田园的情趣和志向。老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领悟作者酷爱自然、返朴归真的高尚情趣,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理,()观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用典自然,想象丰富。()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37、一、启发谈话,激发爱好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志向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学问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让学生用按部就班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思索题。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
38、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感悟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留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思索题: ()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什么?(来自骈文的运用) ()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
39、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坎坷”,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与荷塘月色对比) 4、四读体验感情美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季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好听甚至动心。如:可让学生分析探讨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全部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其次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安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兴奋;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5、五读熟读成诵,
40、琅琅上口。 (赐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点拨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字词句篇到情感意境,按部就班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内涵,提高诵读鉴别的实力。) 三、品评鉴赏,体悟情感 1、通读序文,小组探讨: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 (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当然严峻,但是违反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须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
41、才最终弃官归隐。) 2、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宗明义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由坦荡、轻松畅快。最终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迟疑。接下来,说明归隐的缘由。“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哀痛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将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驾驭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将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起先,那就根据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段,想象归
42、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漂浮,而心情的开心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须要留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子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子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芳香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闲情逸致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
43、,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闲、奇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隔绝,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全部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中听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知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坎坷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留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坎坷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袤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溢朝气的隐居世界。最终一段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