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16页).doc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16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第 15 页搬经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实 施 方 案学科: 历史 方案制定: 卢红斌、陆战军、许军 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一、课题背景(选题依据)、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风俗人情的调查、研究、学习和思考,体会我国的悠久地方历史风俗文化,增强地方自豪感与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3、课题介绍:如皋是长寿之乡,其风俗文化对健康长寿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实现中国梦,铸造搬中魂,在搬中四星迎验关键深刻,利用
2、中国传统文化-如皋地方习俗调查来熏陶我们的思想,启发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思想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培养社会批判意识。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方文化-如皋习俗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交流与展示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如皋的悠久传统历史风俗文化精髓,增强如皋长寿之乡的自豪感与热爱家乡的感情,正确对待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把个人梦想和地方命运
3、相连。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研究如皋地方民俗,学会用眼睛观察纷繁世事,用心体会百味人生。2、透过如皋地方饮食、娱乐、婚丧、禁忌、节日等风俗调查,了解家乡。3、分析研究家乡的习俗,辨析糟粕与精华。四、研究小组及其分工1、饮食、娱乐组指导老师:陆战军2、婚丧、禁忌组指导老师:许军3、节日、礼仪组指导老师:卢红斌4、学生分组:按学习小组第一大组饮食、娱乐组;第二大组婚丧、禁忌组;第三大组节日、礼仪组五、研究实施步骤:(1)、课前准备:1.动员与培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方法。三个大组。按饮食、娱乐组、婚丧、
4、禁忌组、节日、礼仪组三个子课题研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子课题,教师适当调配成员。3.各组选举组长并制定活动方案。(2)、课题实施: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2.对资料分析加工,形成成果。(3)、汇报交流:各种风俗的视频或图片、文字介绍。2.自选角度,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3.组间相互质疑提问。4.以图片、视频、戏剧表演的汇报交流。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主要采用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图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采访调查研究法、专题分类法、资料收集法、质疑交流法、媒体交流法。 学习途径:访问老人、上网查询、图书馆、如皋新华书店、走访社区了解社区文化元素七、资源准备1、指导教师准备的
5、资源:2、学生准备的资源:八、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1.活动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实践体验阶段 (2013年10月)3.展示交流阶段 (2013年11月)九、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多媒体汇报演示、小论文、总结、校园文化设计方案。江苏如皋风俗:过年不忘蒸馒头 如皋商务信息网讯 蒸馒头蒸糕是如皋人过年的老习俗了。“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麦车推或肩挑。磨屑归来忙整夜,麦蒸馒头米蒸糕”。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早年如皋人家家户户、半夜三更蒸馒头、蒸糕的情景。如今大部分人家过年的时候直接去超市买成品馒头或者把蒸馒头蒸糕的工作委托给了点心店。 做馒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所以庄户人家通常一年只做一次,因此,也就特
6、别重视。记得每年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做馒头了,这是一年中的都当大事,因为一个组里只有几副蒸笼,每家至少也要蒸上几十斤面的馒头,二十几户轮下来也就到腊月二十四送灶了。所以那时候,做馒头可以说是春节前一项巨大的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为这得投入至少两个人力,甚至全家都要参加。按照邻里间私下商定的时间顺序,到时候主人把蒸笼挑回家,架在门前,这就算是蒸馒头的广告,也就有了蒸馒头的特有氛围。 在做馒头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那就是馒头馅的制作。乡下人家的馒头馅没什么多的花样。一般只有萝卜丝的、豆沙的、青菜的。这里所说的萝卜丝一般是农村人家里种的白萝卜。年底的时候,把家里的萝卜拿出来洗净,去皮然后
7、刨成丝,加盐包在布袋里放在桌子或者椅子上用擀面杖杀出水分,压干的萝卜丝用油炒熟,加上自己家里备好的肉渣,味道特别的香。青菜陷的制备也差不多。 做馒头的前一天晚上,就得用一个缸和面,在面粉上放上适量的水,然后加上平时做好了的引子(引子一般是去年做馒头留下来的发面晒干后保存下来的,一进腊月就开始泡开,让它发酵,然后加水加面再发酵,味真香。)这个面调好了还得很费劲地用两个拳头踹老长时间,这可是个费力气的活,很累。到第二天的时候,随着缸里小麦面发酵的完成,蒸馒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结束了。 在如皋乡下,这馒头做得好坏很重要,如果做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挺,主人肯定是面带笑容。如果馒头做得不好,就好象预示着有什
8、么不吉利。所以嘴上大家不说什么,其实心里很是在乎的。所以做馒头的时候要关上门,小孩子不能乱讲话,防止弄得不好讨不到个吉利。一人负责拉风箱烧锅,一人负责抽笼,一人负责和酵,一人负责拾馒头,七姑八姨负责做馒头,小孩子当然是负责在馒头上打上红点儿。做老酵馒头中,和酵的好坏对馒头的影响很大,和酵是一件融力量与技术于一体的活计,这一角色通常由青壮年充当,这时,他们大多只穿单衣,两袖卷得老高,面粉和酵水。通过双手不停地和、拌、揉、搓、揽、扒、翻、揣等一系列动作,变成发面酵团。和酵的时候是不能吝啬力气的。大人们用刀把大团的面切开,然后揉成一长长条条,再摘成一个个的小面团,这小面团就是用来做馒头的,就这样,把
9、这小面团放在手上,先放在手心揉得扁扁的圆圆的,然后挑点陷放到这面中间,然后顺着角把这陷全部包严,得捏的实实的,再放在手心轻轻地揉搓到圆圆的,看起来像一个大的汤圆,然后把这个汤圆似的面团放到蒸笼里,就这样一个准馒头做好了。接着同样地做好一个个的准馒头,蒸笼放满的时候,就可以送到蒸馒头的锅里了。通常拉风箱烧锅的通常是老年人。他们在锅灶上忙起来腿脚不灵便,但烧锅却很有经验,能看准火候。这时的很有节奏的风箱声,就成为蒸馒头的一首伴乐,炉火在老人脸上闪烁,照得他们沧桑的脸上泛着红光。第一笼的馒头也是最受人关注的,整个这次面的好坏就看这第一笼了,即使出来的馒头不是很好吃,可也不能说,因为有“规矩”,记得不
10、许说“塌”字,因为说了“塌”字就好象说馒头不挺了。如果第一笼馒头不大好,那么你一定要说好,然后告诉烧火的加把火,这烧火的一听就明白,蒸笼里的馒头欠火了,就拼命的拉风箱,拼命是往锅膛里加柴。如果蒸笼里出来的馒头觉得发酵得还欠点火候,这时候大人们不说面不好,而是说“再来点肥就好了”。 嘿嘿其实就是在说“肥面”再发酵会就好了。把发好的面从缸里弄出来,要说“请点面上来” 馒头做多了一时吃不了,就将冷透了的馒头方便袋装起来,扣在阴凉的地方,待到来春才再吃。还有大人们会把没包芯的馒头切成薄薄的片晒成干,就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黄猫糕”,喝粥的时候在笼屉上蒸几片蘸着蒜头酱既能填饱肚子又是下饭菜。如果家里很忙
11、的时候,放几片在兜里,也是我们小孩子最爱的零食。平时吃方便面把粉包节省下来,洒在“黄猫糕”上特别香。 如今乡下,做馒头的人家为数已经不多了。当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人们总是要回过头来看看,这是返璞归真还是意识到绿色健康食品对人的重要?如皋习俗,90后的我们也能撑起一片蓝天 尹胤春节 春节,初称“稔”,寓禾谷丰稔之意,民间习称“过年”。1912年(民国元年)改称“春节”。春节前,旧时有“腊八节”、送灶、除夕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用“七宝”或杂果、菜煮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成圣。二十日起,称夜不称日。承古代“腊祭”遗风,一般在腊月二十六夜至二十九夜之间某日的深夜或黎
12、明,以“三牲(腌猪头、公鸡、鲤鱼各一)”、清茶、陈酒、馒头、糕、豆腐、皮儿、金针、木耳祭神,敬神后将纸马焚化,称为“谢神”。二十四夜“送灶”,焚陈年灶神像和灶灯,供灶糖和赤豆饭。开始掸尘,赶办年货,蒸馒头、糕。除夕日称“三十夜”,互送年礼,换桃符、门神,贴春联、喜笺、烧经,屋檐插芝麻稽儿和冬冬青(女贞枝),用蒲包装石灰粉在庭院中地面打“元宝囤子”。晚间接灶,合家团圆吃守岁酒,长辈给“压岁钱”。于庭前院中竖高竿点挂“天灯”。守岁至子时(24点整),迎春开始,千家万户燃放鞭炮。 初一晨起,晚辈向长辈拜年,祝愿添福,吃枣茶、糕点、圆子。用吃“陈年饭”、烧陈草,表示家境富裕。不开井厕,不扫地倒垃圾、不
13、泼水、不动刀剪。 初二新炊,称“开生”,邻里亲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款待,称“传酒”或“请酒”、“交年酒”。 初五是“五路财神诞辰”,敬财神,店铺开张营业。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夜,家家户户挂红灯、玩花灯,又叫灯节。如皋灯节时间长,有童谣:“十二上灯,十四看灯,十五元宵,十六大荤,十七财神,十八落灯”。俗话“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上灯(或称掌灯),吃圆子;十八落灯,吃面条。十五为元宵节,是灯节高峰,灯具多样,以兔灯为多,取玉兔拜月之意。民国时期,如皋城兴“孔明灯”,又称“扬灯”,数盏红绿灯凭借热气升空飘行,蔚为壮观。放焰火,有满天星、双蝴蝶、九条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仍有兴
14、灯、放焰火的习俗。清明节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间,阳历为4月5日。这天住宅门口插柳枝,早晨吃扬柳叶荞麦屑摊饼以消灾远祸。家家户户“上坟”祭祖。“上坟”分新坟和老坟。新坟在清明节前或清明节当天祭扫;老坟不拘日期。“上坟”时除挂钱、祭供、叩头、烧纸外,还在坟顶上加一个圆形或六角形的“坟园帽子”,并压上挂柏的飘笺。每逢清明节,各界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如城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习俗。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室内悬挂钟馗像,门首插菖蒲、海艾,儿童戴百索、香袋。早餐吃粽子。午餐有红五绿十色菜肴。正午时,用雄黄酒喷洒屋角,驱杀毒虫,并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上写
15、“王”字。旧时,城镇午后停业闭市,戏班专演“白蛇传”,兴踱午。现插艾叶、菖蒲、吃粽子和踱午等风俗尚存。立夏 农历立夏日,民间早晨煮吃鸡蛋、鸭蛋和馒头干儿,中午吃甜菜。儿童戴皂桷叶、栀子花和称体重的习俗。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俗称“六月六”。封建王朝时,皇宫晒龙袍。民间曝伏晒书。妇女用皂角洗头,男人下河洗澡。入伏造酱,制瓜菹。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鬼节”。 节日中午,挂祖先像,烧经祭祖,吃扁食。民间盛行“七月斋孤”,布施“野鬼”,烧纸锞,化“千张”,用彩纸糊制衣物,白天沿街挂,夜晚烧化。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亦称“八月半”。 民间习惯吃月饼、藕饼、鸭子等。中秋之夜,合家团圆,欢宴赏
16、月于庭中。旧时,晚上敬供“月光娘娘”,需上香,供月饼、瓜果。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佩茱萸囊、登高之俗。市售“重阳糕”,是如皋人喜爱的应时食品,面上插彩色小旗,代替茱萸,以示避灾。重阳节饮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等药用价值。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朔日”。此日烧经祭祖,煮食赤豆,寓送走苍蝇蚊子。谚云“过了十月朝,早上斫草晚上烧”,表明草木枯黄气候干燥。冬至 农历十一月间,阳历12月22日为冬至日。俗有“冬后十天阳历年”之说。冬至前一日为“小冬”,中午烧经祭祖,晚上全家团聚吃冬至晚饭。冬至日为“大冬”,早上有吃圆子的习俗。旧时“大冬
17、大似年”,闭市一日,亲友拜贺。 自冬至之日开始“交冬数九”,数至九九八十一而寒尽。如皋风俗之婚嫁礼俗 高礼芹旧时,如皋婚嫁礼俗繁琐,多封建迷信之举。提亲又称“做媒”、“说媒”。媒人称“大宾”、“月老”。访亲双方家长各自私访,着重了解品行脾气、身体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相亲媒人陪同男子给女方“看人品”,称“看相公”,女子多不出面,暗中窥看。看人家媒人陪同女方母亲、姑嫂等人至男家观看,女方中意即在男家吃饭。否则,随时告辞。压帖又称“发口喻”、“行草纸帖”。用草纸写女子的“生辰八字”,加一空白草纸,以示成双,再用红纸封皮,折成四边有口的方纸包,由媒人送至男家,压在圣柜上右方香炉脚下。三日之内家宅倘有
18、碎碗破甑、夜间响合、孩童纷争之事,皆称“不祥”,即退帖,中止议婚。算命合婚压帖之后,男方若举家“太平”,则请卜求签,算命合婚,看男女八字相合或相冲。议婚经媒人斡旋议定,男方给女方金银首饰、礼金或高级衣物等,女方往往提出高要求,索取财礼。定婚又称“下定”、“行小帖”,选择吉日良辰,由媒人陪同男子到女家行换帖礼,交换龙凤庚帖。定婚后,确认双方联姻关系,男家逢节送礼,女方适当回礼,节的次日接未婚女婿吃饭,商定喜日。迎奁妆女方在喜日前13日内,将嫁妆搬至男家,以多为荣。嫁妆清单由媒人交男方主母点收。铺床男家请一对三代齐全、家庭安泰及属相相合的夫妇,称“福佬儿”、“福太太”,帮助铺床、搀亲、送房。喜日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 如皋 地方 习俗 研究性学习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