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8页).doc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二、三、四、五、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 8 页六、 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 Preyer)的儿童 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
2、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
3、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一、概念: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3、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4、自然实验法:儿童心理实验的一种方法。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
4、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变化的方法。5、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 二、填空、判断、选择: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
5、然实验法。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 3时间抽样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注意的问题:(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2)观察记录
6、要详细、准确、客观。(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应反复多次进行。 一、填空、判断、选择: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人生第一年。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例如, 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
7、动的发生。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
8、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二)认识依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一)活泼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 (三)开始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还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9、稳定性。 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具有明显区别,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实际年龄。超常儿童特点的是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说明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危机期。教育学上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意思是最近发展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本能。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是味觉。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容易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言语开
10、始出现萌芽最早是在6个月以后。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先学前期。儿童的认生现象开始出现于56个月。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二、简答: 1、13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l)学会直立行走; (2)学习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2、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3一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其特点突出表现在: (I)最初步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
11、也是幼儿主要学习方式。 3、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I)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已组织游戏。 4、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l)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已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5、儿童心理在何时发生? 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1)新生儿期是心理发生的时期。(2)件反射的
12、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之一。出生两周左右的新生儿出现了食物性条件反射。感觉的出现也是心理发生的又一标志。新生儿有敏感的皮肤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心理。三、案例题: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的反抗
13、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一、概念:l.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视崖实验:为了证明小婴儿是否有深度知觉沃尔克和吉布森所做的实
14、验。他们在一个平台上设计有立体图案的方格,使平台的一边看起来是深沟,让六个月以上的婴儿从浅的一边爬向深的一边,大多数婴儿爬至边缘处拒绝爬向深的一边或者转头回来,即使母亲在深的一边呼唤,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也具有深度知觉。二、填空、判断、选择: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
15、概括过渡阶段(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儿童的听觉
16、表现,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
17、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二)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开始。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个月左右。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
18、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范兹(Fantz,RL1963)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 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
19、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
20、性二、观察的持续性三、观察的概括性 丁祖荫的研究(1964)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1知觉认同。2.归入标准。3塑造模型。三、简答: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答:(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
21、统化。(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l)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答:受遗传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I)光线照明;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4、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答:(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思维的概括性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知觉和观察力发展阶段.5、简述“视觉悬崖”实验。答:“视觉悬崖”的实验过程:“视觉悬
22、崖”是一种特殊的装置,造成儿童的一种视觉印象: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实验记录婴儿的爬向。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6、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四、论述题1.幼儿教师如何根据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答:(一)适应现象。 (l)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3、。 (二)对比现象。 (l)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 (l)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心理学 学前 心理学 复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