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学设计(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第 8 页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
2、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上问侍臣
3、:“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上:指唐太宗。草昧;此指开创国家。(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究竟
4、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二、解题:(2分钟)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
5、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6、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A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D盛以锦囊(省略句)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忧劳可
7、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议师生讨论、分析:(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8、?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
9、”“逸豫可以亡身”。六、悟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1.画蛇添足?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文不对题?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
10、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3领悟要义: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
11、亡,真的是天亡他么?(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
12、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苗族(舜) 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
13、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
14、各位共勉:满招损,谦得(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设计:盛得兴忧劳伶官传序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衰失亡逸豫资料补充:一、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
15、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二、写作背景:100多年后,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三、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
16、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
17、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
18、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
19、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
20、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
21、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三、课堂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