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教学设计(8页).doc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外有山》教学设计(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外有山教学设计-第 8 页山外有山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咫尺之间,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中国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对于山水的把握从三个维度推进:一为对山形山势的知觉活动,即用什么样的形和线来表达山脉的形态和动势;二则,在山势的感知基础上呈现一起一伏、一收一放的空间之韵,真如清代笪重光在画筌里所说的“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和“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处即动时”,正是展现山水虚实关系与造型表现运动的关系和韵律;三为高、深、平、阔的境界变幻之美,郭熙对一山有三远这样的论述: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为高远;自山前而窥山
2、后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边低坦之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自有人在山中游、仰、居的意境,融人、山、水于一体的境界,凸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罗恩菲德对儿童视觉发展的分类来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党群年龄阶段,而此阶段的儿童空间的最大经验就是重叠,这重叠经验的重要性既表现为可以导致三度空间表现的渐增概念,而且还意味着这阶段的儿童能觉察到其他物体的存在。所以,对于山形和山韵、山境的三重关系,更看重于山形的把握,以及山的空间之韵的感知和链接。根据链式美术教育观的认识,在本阶段的教学中以知觉为节点,推进知觉的唤醒、链接、发展,在空间意识的发展中重在空间的层次性,即空间的收放、起
3、伏,以此链接山形、山韵。同时,关注学生对于物象的感知和获得,从无意走向有意,将空间视像与内在情感体验融合起来。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指出:一切知觉中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包含着创造。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艺术家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二、教学目标:1.学习山水画中的浸染技法,并熟练应用于山水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2在探究、发现、欣赏、实践中通过起伏、收放来表现山外有山的空间层次和韵律。3.在山水的感知和创作中,感受江南山水的秀丽和柔美。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以浸染技法表现山外
4、有山的空间层次和韵律。2.难点:用浸染法有意识表达对山外有山的体验和联想。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相互熟悉,推荐西湖美景:1.请学生来介绍:作为杭州人,杭州有哪些地方值得推荐? 学生交流,并说明推荐的理由。2.师小结:西湖的美,它不仅仅是有了三潭,有了断桥,还有和它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图片。(在山的衬托下面,西湖更美!)山,并且小结。(一)情境启觉 感知山形1.欣赏风景,分享感受。(1)视频播放:沿着钱塘江到富春江的一路风光视频。(2)交流感受:这一路的风光带给我们怎么不一样的感受(有种幽静的感觉,可能会有神仙在里面。)(好像是在仙境。)2.分析山形,表达感受(1)
5、引导学生发现山的形态,用手势来比划。(2)学生交流山形的感受。(这山的感觉很秀丽。)(3)教师小结:富春江一带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画,成就了很多经典的作品。 (二)原型建构 发现层次1.教师示范:(1)师引导:山形的曲线带给我们秀丽、宁静、柔和的感觉,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呢!讲解:这是一根滴管,让它喝足墨汁,看到了吗?(2)教师示范,用水墨浸染法演示:首先轻轻的在水面上滴上45滴墨汁。然后将纸垂直下去,再潜水,取出来就可以。(展示)2.学生尝试:(1)学生体验尝试,成功后夹在宣纸本子里。(2)学生静静欣赏自己的画,看到了什么 ?(3)有选择地展示学生作品。探究不同坡度的山形如何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外有山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