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 10 页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温馨晨读篇哲思短章心灵的轻松 刘湛秋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
2、,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都能感到快乐。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到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对周围群体,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能带给他们所需要的轻松,从而增添或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痛楚。当然,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个愿望,为社会、世俗所囿的我,深知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也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修身名句
3、爱国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居安思危,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句名言还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在的中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实在令人痛惜。俗话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
4、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由此可见,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远非如此,但只要经常保持这种观点,就能使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冉冉红阳在东方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一面飘扬了五千年的旗帜,任凭风吹浪打,它从未倒下;那是一面用勇士的血肉编制的旗帜
5、,多少夜里,它闪烁着血红的泪光。铁马冰河,锣鼓喧扬,中华民族历经了多少沧桑?时光匆匆,念念不忘的,激励我们的,还是那句被后人诵读了无数遍的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曾做了三年土牢,这是怎样一段时光啊,而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却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当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他投降时,他只有一句话,从来只有一句话:唯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文天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或许他的肉体不在了,而他却留给了世人一个完整的叹号,他的灵魂萦绕在千千万万爱国子民的心中,从不消失!当镜头转移到几百年前,那个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也是给
6、予我们满腔热血,喊起爱国的口号。当母亲一笔一划的在年幼的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小小的岳飞就懂得自己的使命。当命运把他逼向绝路时,他也懂得,怎样精忠报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生在乱世,在爱与恨中成长,不惜一切代价收拾山河,在一腔爱国之心中,澎湃成长,勇往直前!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究竟激励了多少沉睡的双眼?而00后的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花花绿绿的shopping
7、,热热闹闹的party。是不是在世俗的熏陶中,我们淡忘了血与泪的历史?幸福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忘记了祖国的伤痛?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赏读: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
8、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赏读: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我们为了正义、为了人道、为了良知、为了天理,有时候真的只能被动的选择爱国,因为这时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审美视窗文坛巨匠鲁迅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
9、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燃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您也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
10、之口啜泣;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黯然神伤虽有“彷徨”,但您从未放弃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您就是真的猛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任何困难在您面前都会被熔化。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星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一代代人不断向前!二、自学预习篇(一)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
11、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
12、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鲁迅作品集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年);彷徨(19241926年)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年)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年,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年)杂文集18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年);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1930年);南腔北调集(19221933年);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年);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二)字词句积累1、字音
13、:长歌当哭dng 菲薄fib 桀骜jio 租赁ln 不惮dn 喋血di虐杀ne 创伤chung惩创chung 绯红fi从容cng 尸骸hi殒身不恤yn 洗涤d 攒射cun 积攒zn 追悼do 徘徊pi hui 洋溢y淋漓ln l 踌躇cho ch 诧异ch 转辗zhn 屠戮t l 绯红fi2、字形:lio(寥)落 姓lio(廖) 编j(辑) 通j(缉)和i(蔼) 暮i( 霭 )浸 z(渍)yn(殒)身不恤 yn(陨)落 n(黯)然神伤 (噩)耗 fi(菲)薄 fi(绯)红3、词语识记寥落:u稀少。v冷落,冷清。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稀稀拉拉:稀疏的样子。也说稀稀落落。
14、疏落:稀疏零落。毫不相干:一点关连或牵涉也没有。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在天之灵:尊称逝世者的心灵、精神。魂魄: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内可以脱离人体存在的精神。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身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立即死亡。文中取此义。心灵,思想。人格,良心。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苟活:苟且图生荐。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羽翼
15、: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党羽:指某个派别或集团首领下面的追随者(含贬义)。左膀右臂:比喻得力的助手。桀骜:倔强。 桀骜不驯:性格倔强,不驯服。黯然:u阴暗的样子。v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郁闷:烦闷,不舒畅。 郁结:积聚不得发泄。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悔的样子。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喋血:血流遍地。血流成河:血液流淌得很多,汇聚成了河流。形容死伤的人非常多。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屠戮:屠杀。 残杀:杀害。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
16、样,指任意残杀人民。3、辨析组词 4、近义辨析(1)爆发暴发爆发: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质变,如“爆发革命”;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句:会场里 出雷鸣般的掌声。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 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2)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二者都可以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不同的是:“恍然大悟”是直陈性成语,常用来修饰“说”等词语;“豁然开朗”是比喻性成语,其陈述对象多为人的思想、头脑等。例句:当老师把问题答案公
17、布出来时,他才 。走过一段狭窄的甬道,溶洞里面变得 。5、成语积累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引申为写诗和文章。当,当做。用赋诗写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不满。桀骜不驯:性情暴烈,倔强,不服管教。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6、课文背诵(第2节、第4节为必背内容)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赞美和对黑暗的出离愤怒。下面几个精辟的语句,含意深刻而又深远,最好能记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黑暗惨淡乃至淋漓的鲜血中见出“真的猛士”。对刘和珍等人的赞美敬
18、仰之情溢于言表。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全民族被黑暗统治着,世界一片沉默,要不爆发革命,要不走向灭亡。鲁迅先生满腔痛苦而又满心期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是对烈士的义举的肯定,更是对后人殷切的希望和对前途坚定的信念。鲁迅先生还引用了陶渊明挽歌里的诗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我们可以背诵下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晋陶渊明)对于死者,“亲戚”仍在悲哀之中,“他人”也唱起了挽歌。然而,死又何足道?不过是躯体与山陵化为一体。诗句表达了对死亡的一种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7、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
19、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5)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6)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7)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1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11)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1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20、默中灭亡。(13)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三、整体理解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什么终点。理思路的方法:(1)从文章标题寻思路,(2)从课文的关键句中寻思路,(3)逐段归纳内容,(4)理清局部思路,然后理清整体思路,(5)从其它资料中取思路。具体步骤和方法:(1)归纳每段内容: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 介绍写作缘由。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
21、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 交待写作目的。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 回忆认识过程。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 抒写惊愕、义愤。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 叙述遇难经过。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 总结经验教训。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
22、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热情讴歌赞颂。(2)方法二,抓住标题理思路: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 (生前事迹,遇难经过)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3)进一步整合,将文章归成几个部份。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
23、、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4)画出结构图,明确写作顺序。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记 记念的目的 二、写的必要唤起民众 念 三、交往始末案子诧异 刘 刘:微笑和蔼和 记念的内容 四、遇害事实 敌:下劣凶残 珍 五、遇害经过从容辗转 君 记念的意义 六、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死难意义奋然前行本文以哀悼死难烈士痛恨反动政府这一悲愤之情为线索,把作者亲见耳闻的烈士的事迹片断组合起来。2、理解文章主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的常用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各段大意之间,
24、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
25、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理解主旨的方法是:一是纪念文章的一般内容:表达对死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背景角度,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层意图:呐喊和启迪(1)快速筛选,本文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到了三类人。从课文中找出来,列于各类人后,并通过重要语句,捕捉作者对三类人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真猛士: 苟活者: 杀人者: 类别表现作者感情态度写作目的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悼念、鼓励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痛恨、揭露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2)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26、?3悲 悼死难烈士 愤 揭反动当局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悲 议意义教训 愤 批庸人麻木(3)概括文章主旨: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流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四、理解情感变化探索鲁迅的心灵世界许广平(鲁迅妻子)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因而理解本文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感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意识。理解情感的方法:(1)找出文章直接表现感情和思想的
27、句子。(2)作者在叙述事件中的情感态度。(3)作者对不不同人物的情感偏向。(4)带有强烈感情的词语。1、找出直接表现情感的句子(其实也是关键句),从而看鲁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28、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
29、,“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
30、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小结:无话可说 愤怒悲哀写(说)一点 庸人,忘却这样说 学生?青年!有什么话可说?这些传说这样说三个女子的死继
31、续说 永存旧影说不出话 奋然而前行2、找出描写人物带有感情的语句,特别是刘和珍的,体会: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 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3、归纳明确鲁迅的情感。如果说情感可以分为冰与火两类的话,那么以上的独白,可以看出在冰与火的两极,鲁迅处在怎样的一个位置呢。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
32、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文章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与先情景再现后思考缀连的行文结构,由是清晰显现了作者面对凶残屠戮爱国青年的非人间,陷入痛苦长考的全过程。以思考带动全文,不单为纪念而写,全文交织着沉重的思索、苦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可以说,一个思考牵出三个内容:一为揭露社会罪恶,二为宣扬烈士精神
33、,三为给予后人希望。只有“会觉得死尸的觉重”的民族,“先烈的死”才会转化为“后人的生”;不觉死尸沉重,不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先烈的牺牲将会白费。4、分析作者理性总结教训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找相关语句)思考一:社会影响有限。有“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等语,表明了作者不认可其社会影响的态度。在作者看来,惨案过后,社会众生中,被宰割者继续偷生,使“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宰割者则昂起头来,“脸上有着血污”居然横行无忌。思考二:民族沉默归因。有“简直是虐杀”“接着就有流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等
34、语,可见作者的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不停留在纪念本身,思想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内核,直指反动派的两手是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作者还看到了民族的将来,爆发或灭亡,并且更大的可能是爆发。思考三:民众请愿无功。有“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不难理解,作者是不认可请愿的,特别是不认可徒手的请愿。战斗是两方的参与,一方任人屠戮,自然算不得“血战”。作者思想在此极具穿透力,给活着的人的启示是深刻的。思考四:烈士精神长存。有“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爱人的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等语。作者不回避其社会的影响有限,也指出牺牲终
35、归会有价值,烈士的勇敢精神会扩大,至少会感动了亲人。他这样说,目光投射到了将来,将来的意义在于,中国女子给了这黑暗的社会以“微茫的希望”,但同时徒手请愿付出了本可避免的代价。思考五:中国希望仍在。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等语。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有先进分子站出来,使民族觉醒而能生生不息。中国的希望就在于,敌人愈是凶残、下劣,而牺牲愈是从容、果决。作者的赞美是由衷的。五、文本审美1、巧妙的切入角度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切入的角,度选得好。这个角度就是纪念刘和珍。写刘和珍
36、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但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2、叙述、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叙事简
37、练,议论深刻,抒情强烈真挚,作者做到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文章第五节,开始详述烈士们遇害的情景,用血的事实揭穿“墨写的谎言”,使,惨案大白于天下。这些事实的记叙,寓情于事,洋溢着爱憎分明的感情。接着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以强烈的抒情手法对“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帮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给以热烈的赞扬,对中外反动派的凶残给以无情的揭露,抒情中又交织着议论。3、运用反语和对比。反语的表里两层意思是相反的、为了表达对敌人的无情讽刺和鞭挞,多用反语。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本是指“伟大的业绩”之意,“武功”本是“武力建立的
38、功业”的意思,都是褒义词,但在这里都是反语,是在揭露“三一八”大屠杀比历史上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举,互相比较的修辞手法。通过“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鲜明、清晰。如,文中用“真正的猛士”和“庸人”对比,进一步强调写作本文的必要性,激励人们不要忘记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阀欠下的血债,而要像“真的猛士”那样,正视现实,勇敢战斗,不要像“庸人”那样苟且偷生。六、课文拓展1、写作迁移(任选其一,写于日记本)【角度一】 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师大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国家危亡时刻毅然挺身而出,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中,代表了旧中国大学
39、生的形象。而21世纪很多的大学生却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追求高消费和另类生活方式,淡薄了甚至忘记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精神。请结合课文和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和观点,字数不超过300字。【示例】 刘和珍等广大青年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从五卅风暴到三一八喋血,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刑场上的婚礼,从北伐前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无数青年在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中浴血冲杀,成为为中国而死的“真的猛士”。90年过去了,由五四运动开启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基本内涵的伟大事业已经汇成波澜壮阔的
40、滚滚洪流。广大青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创造壮丽青春,成就精彩人生。【角度二】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请模仿本文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 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
41、样无法谅解自己。忏悔在我心中已积得太多了,我这样表达出来,也许你根本就无从知道,但我也真心地希望你能够谅解我。你使我备受谴责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2、漫漫古典情论语十二章(16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重点字词: (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及时地复习,时,按时;习,复习,温习。 (3)学:学习。 (4)
42、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6)乐:快乐。 (7)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曰:说,说道。 (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2)不:表示判断。 (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4)自: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内容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
43、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这句话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正是一种“传播真理并获得认同”的绝佳体现。虽然我们知道,古代地广人稀,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如果仅仅因为这种人所共知的原因,还需要孔子拿来强调吗?这也不太靠谱。这“朋”显然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是旧相识),这样的人聚在一起,会谈论什么呢?当然是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共同的理想与抱负!对于一个想着当时常人所难于想象的思想者而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