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小学数学案例.doc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小学数学案例.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案例: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位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制作学具。本以为学生的热情会十分高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孩子只是象征性地摆弄一下学具就放在一边了,课堂气氛不像教师预想的那样。这一现象引起了这位教师的注意,是什么原因呢是学具不吸引学生吗于是他便问一个趴在桌子上的学生:“为什么不动手感受一下这个学生答复:“在科学课上我们都已经玩过了,比您这些还多。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于是在后面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这位教师改变了设计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学具,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改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2、。试想如果当时这位教师没有留意学生的课堂状态,让这一有价值的信息溜走,那么将很难找到问题所在。再比方,在课堂上关注、收集学生的错误,也是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学生的错误,是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通过对学生错误的观察、分析可以为今后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供鲜活的依据。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直接介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比方利用小组讨论的时机和学生交换意见;也可以结合课后访谈进一步进展学情分析。案例:厘米的认识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厘米的认识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果是必然的,那么这样的错误那么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定要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事实是怎样
3、的呢为此,教师进展了课后访谈。在利用直尺进展测量时,局部学生出现了下面的错误。错误一:在测量时,把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及O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恰好对准10,从。到10共有11个数,所以被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11厘米。错误二:在测量时,把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和1对齐,而不是和。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着11,所以是11厘米。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展了课后访谈,了解到造成这种情况及学生多年来学习的计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计数时总是从“1开场,而不是从“o开场,所以学生认为在测量时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应该和1对齐。以计苹果的个数为例: 在计数时,个数及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显性的关系。观察尺子: 尺子上的数
4、“O,1,2,3,4是显性的,尺子上的竖线是显性的,而1厘米的长度在尺子上却是隐性的,它的长度要借助一对一对的数如。和1,1和2等来表达,它和学生学习计物体的个数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出现这种错误将是必然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此问题的处理将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局部。 作业分析,正确归因 作为学情调研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进展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作业分析主要包括常态分析和针对性分析。常态分析指在常态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展的分析;针对性的分析主要是教师为了分析学生错误而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进展细致的分析。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5、数的几倍后,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在结果后面加了单位名称“倍。这种情况很多教师都遇到过,也总是抱怨:“不管怎么说,学生就是记不住!但是这位教师没有抱怨,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定是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经过理性分析,发现教学中对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倍,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做的不够,于是修改了教学设计,并进展了实施,下面就是修改后的实录。 师: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啦啦队队员的数量是小鹿啦啦队的3倍,请你们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生1:小鹿摆2只,小猴摆6只。生2:小鹿摆3只,小猴摆9只。 师:你们摆的不一样,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生:都是3倍,这种关系是一样的。 师:这里的3
6、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还是数量吗 生:不是数量了。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明显突出了“倍表示的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学生以前接触的数量。因此在学生写作业的时候,用“倍作单位名称的人就很少了。作为教师,每天都要接触学生的作业,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情简便易行、信息量大,关键是要具备这种意识。有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问题,也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诊断性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为今后继续开展教学提供信息。例如,下面就是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为了明确学生出错的原因到底在哪儿而设计的四组练习题。这四组练习题特点不同,A组题不需要进位,B组题第一步进位,C组题第二步进位,D组题两步都要进位
7、。这样可以比拟清晰地展现出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到底在哪儿出错,便于教师正确归因,找到问题,从而为今后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案例:立体图形的复习 教学目标: 整理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外表积和体积,利用外表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联系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学生进展解题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呈现的是: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说出特征,梳理成表格;复习外表积、体积的概念、回忆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将概念和计算方法进展区分;随后进展大量解题训练。 静心思考,不难发现,这位教师仅仅
8、把目光停留在知识及技能的层面,而空间及图形的教学最终应该落实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上。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展几何体及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根底上,这位教师进展了教学目标的调整: 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外表积和体积的知识进展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利用外表积和体积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一猜、选一选、想一想等活动,在猜测、判断、说理的过程中,复习图形知识,开展空间观念。通过灵活的练习形式,感受数学及生活的严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这位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9、。 第一个环节 (1)猜一猜:复习图形的特征,开展空间观念。 有3个立体图形分别标有,。从正面观察:它们可能各是什么形体从左面观察:它可能各是什么形体?从上面观察: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形体,并说出各自的特征。2选一选:利用特征解决问题,开展空间观念。从下面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组成长方体。闭眼想一想,这个长方体什么样?3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开展空是观念。在学生想象的根底上,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形成立体图形。 第二个环节 (1)选一选:复习外表积的相关知识,开展空间观念。 (43+42+32)2 6114+662 886(D231435+3143 22 在复习了外表积的
10、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选一选每个算式分别计算的是哪个立体图形的外表积。(在选择、判断、说理的过程中再一次深化对特征的认识。) (2)想一想:每个图形什么样有多大(进而引出有关体积的复习。)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紧紧围绕“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来安排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通过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展几何体及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将课程标准中的“空间观念落实在课堂上。教学目标的改变,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目标的改变,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对空间观念的深刻领悟。 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的方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还要落实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领悟上,数
11、感的增强、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上,空间观念的开展上深入解读教材 有效教学的根本在于把握数学的本质和了解学生,因此,要想制订适合学生开展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从教材和学生人手。 1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完善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的水平也是不尽一样的,当然对同一个知识的认知深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材编排上一直遵循着同一知识“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这样在教材上就出现了不同的知识单元。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对于知识内容大家都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从中读出学习的过程呢这只是一幅图片,但编者通过图片告诉我们,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自主探索和尝试,发现图
12、形转化的秘密,进而找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并推导出公式。于是我们就有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操作,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感悟转化及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探索带来的乐趣,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真正读懂教材的编排线索,读出学习过程,应该从读懂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做起。 (2)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变化,深入领会编者意图。案例: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的传统内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后面
13、一系列的知识都是以“整除为前提的,“整除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回忆过去的教材,都是先用数学化的定义形式给出整除的概念,然后给出几个例子,指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而课改后的人教版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根底引出因数及倍数,而是在实际情境中,在直观操作的根底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整除的概念不重要了直观操作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引起了教师的思考。 首先,“整除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回想以往的教学,多是从数学概念本身出发,用定义的形式通过逻辑推理来进展讲解,学生表达和表达很困难,不利于真正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其次,教材中安排实际情境:12架飞
14、机列队飞行,引导学生直观操作的目的有以下三个。 因数和倍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共同反映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摆小飞机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以及飞机总个数三者之间蕴含了这些关系,有助于学生体会整除及因数、倍数概念的含义。 摆小飞机这一活动,学生曾经在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进展过,因而会有不同的摆法和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为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也为找因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教材这样安排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整除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实化,降低了学生理解和表达概念的困难。
15、 教师根据对教材变化的认识及分析,决定将“严格的逻辑演绎的概念提醒变为“在操作活动中建构概念,从而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及个数特征,体会倍数及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历“活动建构、“自主探索、“对话生成的过程,开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完美数、“相亲数的知识介绍,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真正读懂教材的变化,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够制订切实反映编者意图的教学目标。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我们也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准确地了解学情,是制订教
16、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 要了解学生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已有知识及经历根底,具备不具备;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喜欢的方式是什么等等。了解学情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课堂观察等。案例:9的乘法口诀教师第一次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前,教师对学生进展了前测:写出9的乘法口诀,情况如下表。学生情况分类人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全写对2556.8全写出来但有小问题(表达不标准)511.4写出大局部(写到六
17、九或七九)1125.O写出少局部36.8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 在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找到口诀之间的联系。 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规律性,获得探索规律的一些方法。 很明显,这一教学目标及第一次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也更具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开展。案例:角的度量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也进展了学生前测和分析。 关于度量的认识:有9名学生答道“度量就是量角的度数,另外有2名学生分别答道“用量角器量角“角的大小的
18、单位,其余学生均没有写答案。 关于度量工具的认识:有31名学生知道名称,2名学生能说出各局部的作用。 关于度量单位的认识:有21名学生知道角的单位是“度,但不知道是怎样规定的;还有学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1)及角的分类混淆(认为角的单位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及长度单位混淆(认为角的单位是厘米);(3)及角的各局部名称混淆(认为角的单位是顶点、边)。 关于“你认为量角在生活中有用吗的问题:大局部学生觉得有用,但无法举例;有的学生写出“量木头的角,要做家具,有的学生写出要量书的长短,等等。关于度量方法:给出了如下4个不同的角,让学生测量。在读刻度时共有1 9人次读错内外圈的刻度
19、,占1319;有22人次没有做到两重合,占1528。 调研结论: 尽管学生学过很多度量的知识,但还不知道什么是度量,缺乏对度量的体验和认识。 对于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缺乏一定的认识。 对于度量的单位还比拟陌生,标准的产生还不清楚。 对于度量的方法,有相当一局部学生答案是正确的,主要是基于学生先前的认知经历,但是准确的测量方法还不是十清楚确。 根据学生调研呈现的问题,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学会度量角的方法,感受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经历制作量角器和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度量的意义。 体会创造和探究的乐趣,开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感
20、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进一步学习的价值。后终于弄清了为什么大家会有不同的答案;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学生积极性很高,确实表达出探究学习的价值。(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是关键 有了适合探究的学习内容,还要有好的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 1好的问题要有好的载体。 一个数学问题平平淡淡地抛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给它赋予一个载体,那么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怎样为数学问题寻找载体呢依据以往的教学经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例如,由于圆柱形的易拉罐在生活中大量
21、存在,而这些易拉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和知识。因此,在教学圆柱练习时,一位教师经过课前精心的调查和搜集材料,利用易拉罐的相关信息设计了几个和圆柱严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展探究。 准备一些高约13厘米,底面直径约55厘米的易拉罐,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用料和容积。 出示下面这个形状的包装,并提出问题: 13厘米 a两个包装各有什么特点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一样点有什么不同点 b从商家角度考虑,讨论到底哪个更合算。 c这两种不同形状的包装在实际生活中各有什么用途呢 以上几个问题是整堂课学生探究的线索。这几个问题都和生活实际严密结合,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22、特别是通过对两种不同形状的包装的比照,学生发现:细长的包装,虽然不合算,但是便于饮用;矮粗的包装合算,但是不适合盛饮料,更适合盛固体食品,便于取出。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体会到原来易拉罐中也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实际严密结合。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盒,我们就利,用这个魔盒变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先发现魔盒的秘密。魔术怎么变呢从左侧往魔盒里输入一个数,经过魔盒加工,从它的右侧就能输出另一个数。为了便于观察和思考,一边变魔术一边做记录。 教师先变一次:输入2,输出12。请学生说一个两位数。(如:输入23,输出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划 小学 数学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