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章.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洁的应用题。 3会推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洁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洁的应用题,让我们回忆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依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二、新授:
2、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索后,答复,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须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44x+64328 (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确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教师发觉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
3、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教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教师的三分之一。2年后,教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教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教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教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简洁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
4、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觉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确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三、稳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
5、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四、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 作业。教科书第4页,习题6.1第1、3题。6.2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洁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试验,让学生在视察、思索的根底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洁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2难点:由详细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洁的应
6、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试验,拿出预先打算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明显两边的质量相等。 假如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参加一样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旧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一样质量的砝码,天平仍旧平衡。 假如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更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视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
7、等。假如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问:图6.2.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更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学生答复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假如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让同学们看图6.2.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更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更了吗?假如把方程两边都加
8、上2x呢?由图6.2.1和6.2.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让学生视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展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解:(1) 两边都加上5,得x7+5 即 x12 (2) 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及原方程x57;x3x43及原方程4x3x4比拟,你发觉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变更符号
9、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留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展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2。 激励学生采纳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依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纳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验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胜利的感觉。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四、小结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
10、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留意移项及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分。五、作业 教科书第8页习题6.2.1第1、2、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驾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遗忘变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留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大家视察这些方程
11、,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视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推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 x3l 5x23x+10 2x+yl3y5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 2(x1)4 (2) 3(x2)+1x(2x1)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究解法,并相互沟通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展求解。 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留意去掉
12、括号,要变更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终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三、稳固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习,l、2。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安排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五、作业 教科书第9页习题第l.2.3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驾驭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困难的方程,要留意培育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
13、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1、 重点:驾驭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二、新授 例1:解方程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拟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相互沟通,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
14、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敏捷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问:假如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稳固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展分析、讨论,扶植学生在理论中自我相识和订正解题中的错误)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敏捷运用这些解法步骤,驾驭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
15、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当将分子用括号括上。五、作业 教科书第14页习题6.2.2第2题。第三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洁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洁应用题。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二、新授。例1、如图6.2.4(课本第11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当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索,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究: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16、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扶植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培育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例2. 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与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与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
17、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与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假如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与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与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依据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三、稳固练习 教科书第13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1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和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终依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终写出答案。63理论及探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索,主动探究,从而发觉;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更,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依据计算,发觉随着长方形长及宽的变更,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更,且长方形的长及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
19、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新授 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拟(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法,并相互沟通。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及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第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