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草原教学目标1 .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 .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 动情景。【语文要素】4 .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 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 .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 .背诵第1自然段
2、。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 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 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2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 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3 .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一一殷勤解
3、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一一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一一冯延巳醉花间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三)领悟思考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 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一一“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 以丁香结年年都有。”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一一“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 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 .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
4、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 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 这也是生活的滋味。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1 .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一一“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 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一一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 .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教学板书2 丁香结10色呀状伴颜香形陪触摸自然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渗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岂不太平淡无味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渗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岂不太平淡无味(丁香花(丁香结(
5、f联想丁香词I 丁香结发现丁香结感悟丁香结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反思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表达上 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缺乏,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 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 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 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 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
6、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 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 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1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2 .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难点)一、
7、直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 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这首诗是 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 .指名读,正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 不能丢。)3 .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 .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 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
8、等。)2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 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3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4 .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 “月近人”)5 .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6 .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 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
9、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齐 读)7 .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 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2(2)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 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 乡。2 .诗人此时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 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
10、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 寞之愁和思乡之愁。3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一一(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 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一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五、全诗回读,情感 回顾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并收集 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第2课时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变化之快。(重难点)一、谈话导入1 .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 倾盆。有时雨还在
11、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2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 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4 .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熟读古诗,读准字音。1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2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3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3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读诗释义,想象
12、画面。1 .齐读,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2 .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 面。3 .交流反响,教师适时点拨: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 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样澄 澈平静。三、赏析古诗,感受变化之快1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 匆匆)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 .感受动静变化。(1)概括: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2)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
13、浓,抓“跳珠”“乱”体会雨大,抓“忽”体会风快, 抓“水如天”体会湖面的静。结合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3)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拟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 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4)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第3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2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重难点)、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41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
14、)2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3 .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 .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见(x i a 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 .自由读。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 .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 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
15、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2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 .集体交流。(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 .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比照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 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单独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 人的喜悦欢快之情。)15(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2)抓“丰年”“
16、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2.配乐,男女生比照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板书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W草?)旅途寂寞孤独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黑云、白雨 风吹散、水如天喜爱与留恋西江月夜(稻花香、蛙声行黄沙道中1七八个星、两三点雨:陶醉与向往教学反思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 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 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 点
17、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 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比照分析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所 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再进一步引导背诵与默写。4*花之歌16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3 .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 文要素】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1 .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
18、花的认识。2 .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3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1 .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 .自主学习,在能表达“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1)学生反响,引导提炼关键词。(2)引导学生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3 .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第一局部(第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局部(
19、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 什么。三、感受奇特的想象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17 到“我”是什么? “我”还会做什么?(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 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2)关注“欢迎”“送行” “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2 .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3 .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 人生态度。4 .”而这些哲理
20、,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1 .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 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2 .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3 .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教学板书4*花之歌“我”是什么|独特相象力积极向上“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牡丹.豕刀向往光明教
21、学反思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 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比照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能比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变形记18教学目标1 .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语文要素】2 .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局部写详细。【语文要素】3 .根据别人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重难点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局部写详细。教学课时4 2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 自己变成
22、另一种事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奇特经历”呢?把自己的“奇特经历”写下来,也是 挺有意思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己精彩的故事吧!二、交流反响1 .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2 .大胆想象:你想变成什么?(动物、植物或其他)3 .出示课本中的4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从 而进行自主拟题。三、习作指导1 .展开想象,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1)从生活角度换位思考:“变形”之后会发生什么?如变成蚂蚁后,还可能会遇见谁?发生什么?(2)结合课文中的阅读材料,明确“变形”后的变化:“变形”后新身份的特点。如,路
23、灯不能移动。“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如,探险。“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如,跟蚂蚁交朋友。(3)在自己的这些经历和见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2 .指导把重点局部写详细。19(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开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 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一一远迎客人一一热情相见一一盛情款待一一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 教学 设计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