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2、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
3、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5、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
6、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7、(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2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
8、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
9、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10、(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11、(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
12、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
13、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14、,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周长>周长() 周长周长() 周长=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
15、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3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
16、?(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
17、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
18、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
19、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
20、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数学 三年级 下册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案设计 模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