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数学上册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四年级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数学上册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数学上册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数学上册5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
2、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
3、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
4、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
5、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_)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
6、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
7、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
8、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2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
9、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
10、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
11、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
12、应用 1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板书设计:略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3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第八册第25页-28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着,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案设计 数学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