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论翠翠的“人性美”——由《边城》的反现代性说开去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论翠翠的“人性美”——由《边城》的反现代性说开去公开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姚舜禹:重论翠翠的“人性美”一一由边城的反现代性说开去重论翠翠的“人性美”由边城的反现代性说开去#摘要边城入选教材多年。由于教材选编的因素和局部教师的误读,翠 翠“人性美”的内涵常常被定式化地理解为美丽、善良、重情等“表征”。 从边城反现代性切入,分析其“整体图景”和“具体介入”的双重作 用,才能还原翠翠人性美立体的结构,揭示“表征”背后真正的价值“内 核”,即生命的庄严感与崇高感。关键词人性美 横向时间反现代性庄严崇高这也像一种凝固的时间,它把过去包含在自己中”“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中, 本身就有过去与现在的叠加” 2。如第八节的迎神歌谣中,关夫 子、尉迟恭、张果老、铁拐李、洪秀全、李鸿章被作者
2、整合进入了同一维 度的时间平面;又如第二节中,”过去三五十年前”的端午、中秋与过年“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由此,“过去”与“现在”的界限被最 大限度地模糊,进而实现了一种时间的横向交叠。这种交叠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边城中人物的多元身份指认,由 自然给定的不同生理、伦理、文化身份在人物身上是共时地交融并存的。以祖父为例,其具有“翠翠的祖父、翠翠死去母亲的父亲、顺顺的好友、 天保傩送的长辈、船夫”等身份。而当处于具体的事件中时,这些并存的 身份往往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从而有意无意地对人物行为产生影响。如第 四节中祖父容许陪翠翠看龙舟,却又最终返回并守着渡口,矛盾行为背后 的支配因素正是“祖父、
3、朋友、船夫”三重身份发生的碰撞。而进一步剖析这种横向的时间逻辑,其是边城整体反现代性图景 构建的逻辑起点。“现代性”一一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 可能性,一种可买卖的时间,对理性的崇拜实用主义和崇拜行动与成 功的定向3,其构建的“基石”是文艺复兴以降形成的纵向线性时间观:“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历史性时间意识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4,即“时间的线性、累积和因果式开展 的观念” 5,因此现代性也表达着因果逻辑的历史观。而沈从文在边城进而从中以横向时间取代了纵向时间,正是毁弃了现代性的“基石”,“前摄条件”层面否认了现代性,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向度构建具体的反
4、 现代性图景提供了原点。二、边城的反现代性图景:对资本意象的柔性斥拒,对功利主义和因果论的否认超越沈从文对于现代性的感知包含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现代二字 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抽象的 东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际世故。” 6(其中“抽象的东 西”其实是实用主义和崇拜成功的中国式具体化)。与之匹配的,边城 的整体反现代性图景也正由微观具体与宏观抽象综合构成。首先,从微观具体层面来看,这种反现代性表达为对商品和资本意象 的柔性斥拒。边城的意脉是由两条意象逻辑链交织而成的。大多数教 师只能关注到由“小溪、渡船、白塔”为主体构成的“湘西典型”意象链, 而对于另
5、外一条并不隐晦的由“桐油、棉花、美孚灯罩、碾坊”为主体构 成的“资本商品”意象链却往往视而不见,这两条意象链的动态交织才构 成了边城的完整意脉。沈从文在文本中对待“资本商品”意象链的态 度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其深感无力逆转现代化进程,并通过美孚灯罩、 生意经等具体意象强化了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无力不等于完全接受,沈 从文反制资本商品的手段是将其完全纳入湘西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从 而实现一种柔性的斥拒。边城中的交易行为和资本崇拜只涉及纯粹物 理层面的意义,而不涉及两者背后所隐含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交易行为发 生的基础往往不是利益获得,而是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例如第二节所提及 的“关门撒野”“人既相
6、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资本崇拜也往 往止于对陌生事物的惊异感,例如第十节祖父看到碾坊之后,他并没有想 到碾坊是一种生产资料,而仅仅是对碾坊的“新”与“快”表示赞叹。其次,从宏观抽象层面来看,边城的反现代性表达在对实用主义、 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因果论历史观的否认和超越。现代文明中“唯一不受挑 战的标准是功利主义和商业标准” 7,个人行为的支配性因素是“求 利”,因此个人才能通过行为介入历史进程的建构,使两者呈现明显的因 果逻辑。而边城中支配人物行为的核心因素绝非求利,而是“自然的律令” 8,是超越于物质和利益的“生命的力和真,渲染原始的人性美” 9,其与前文提及的多元身份指认相互作用,构成
7、了人物行动的根本 动因。依然以祖父为例,“祖父、父亲、长辈、朋友”四重身份制约着老 船夫在安排翠翠婚事时首先考虑的是“安排的对一点,方合道理”,这里 的“道理”便是“生命”同“人性”层面的道理,即如何在不损耗亲情和 友情的情况下防止悲剧重演,保证翠翠的幸福。借由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 否认和超越,沈从文实际还达成了对因果论历史观的否认,这与边城-题 记中的“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 10是相对应的。个体的行动不再出于 功利主义和理性思维,因之其对于历史进步就毫无作用,于是历史进程就 不再是逻辑性可预测的,而是未知不定的,个体面对不定未来的无力感(对 于自身无法改变历史的感知)也就由此产生。例如第二十一
8、节中杨马兵想 起年轻时求爱遭拒绝,如今却成为翠翠唯一依靠时的“苦笑”,正是这种 对无力的感知。三、反现代性视域下翠翠“人性美”的重构:“自然天性”“表征”向“崇高庄严”“内核”的动态“转化”前文举证时有意规避以翠翠为例,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以文本中的其他人物群像与意脉为例,目的在于论证边城的反现代性不是仅仅存在于翠翠身上的“孤证”,从而强调其“整体图景”的作用;其二,方便到本节集中阐释论证,廓清翠翠“人性美”的真正内涵与逻辑结构。横向时间逻辑、商品资本造成的危机及对其斥拒、功利价值观与因果 历史观的否认和超越,这三点在构成边城整体反现代性图景的同时, 同样也作为要素有机介入着翠翠“人性美”的
9、动态建构。翠翠的“人性美” 不是大多数教师所理解的那样“静态片面”的,而是“动态立体”的。1由自然赋予的人性美“表征”:基于横向时间逻辑的完整概括边城的横向时间逻辑使翠翠多重的生理、伦理、美学、文化身份一一美丽、 天真、善良的少女,船夫的孙女,因爱情悲剧而死去的母亲的女儿,天保、傩送共 同的爱慕者,爱慕傩送者一一交融并存于整体叙事过程。而构成翠翠人性美“表征” 的要素一一纯真、美丽、善良、专一、重视亲情一一只有在这种身份的交融并存中 才能完整地、或直接或间接地被描述和概括。“纯真、美丽、善良”等直接地要素 自不必说,抽离了 “孙女,女儿,天保、傩送的爱慕者,爱慕傩送者”四重身份, 翠翠人性美中
10、的“专一”和“重视亲情”是无从被归纳的。正如前文所言,边城 中人物的多重身份按照“人与自然契合的方式” 11被给定,因之,由“身份”概 括出的人性美“表征”也同样由自然所给定和赋予:“沈从文对待人性所秉持的尺 度,不是现代的(也即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精神),也不是传统的正统(以仁、 礼等儒家伦理规范的善),而是自然。 12沈从文第一节在描述翠翠的美丽 善良时连用了两个“故”字: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故” 作为对因果逻辑确实认暗示了翠翠的美丽与善良源于象征原始生命力的“自然”。 因此,当这种人性美的表征与多元身份交织而外化为具体行为的时候,支配翠翠行 为的根本动因依然是自然的律
11、令,即一种本应如此。“自然给定”同“商品资本”交织而成的“悲剧”:表征向内核“转化”的介质“表征”并非就此停滞和固着,而是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参与着人性美更深层次 的建构,这也恰是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的。翠翠人性美的表征,恰是其悲剧的内因。而外因那么是商品资本对于翠翠心中自 卑情绪的深化,翠翠消解这种心灵危机的方法是将自我作为言说对象,面向自身进 行一种想象和解嘲,例如文中的歌谣:“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 姐排第一只有我三妹什么都莫得戴,耳朵上常年戴条豆芽菜。”这种自我言说 完全发生于主体内部,因此也取消了向外部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性,导致翠翠处于“失 语”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内因
12、而言,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翠翠,正是由于 翠翠的“美丽”和“善良”;翠翠不愿意接受天保走车路的求婚方式,正是因为其 “专一”;翠翠不愿向傩送、祖父袒露心迹,正是因为其“纯真羞怯”和“重视亲 情”。外因而言,翠翠的失语导致了有效沟通的缺失,从而让人物之间误会横生, 间而引发天保溺亡,傩送出走,祖父抱憾而终。沈从文在边城中有意构造的悲 剧,正与其“美丽总令人忧愁” 13的美学理想对应,借由这种“忧愁的悲剧”, 沈从文使翠翠人性美的表征与纯粹的牧歌情调及湘西风俗发生间离,悲剧本身所 “代表着的庄严、崇高、恢宏、雄壮” 14,那么促使着“表征”向“内核”发生转 化。3刚性坚韧的人性美“内核”:超功利、反
13、因果的“等待”所彰显的庄严与崇高翠翠“悲剧”的最终结果,就是文本结尾所隐喻的“等待”。这种“等待”整 合并深化了人性美的表征,最终在对现代性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因果逻辑历史观的反 叛和超越之上彰显了人性美真正的价值内核一一生命的庄严感与崇高感。首先,翠翠的“等待”包含着三重具体行为一一对傩送的盼望、为祖父守灵和 接替祖父撑渡船,这恰好整合了人性美的表征,对傩送的盼望出自其专一、纯真、 以及对自身美丽的体认,为祖父守灵和撑船那么出自其重视亲情与善良。因此,这种 整合不仅是对表征本身的肯定,更意味着对支配性因素“自然的律令”确实认。也 就是说,翠翠“等待”背后的根本动因,依然是前文所提及的原始生命的力
14、和真。其次,正是由于翠翠的“等待”是出于原始的生命力量,所以其从根本上是超 功利性和反因果论的。翠翠的“等待”并非建立在“相信傩送必定归来”和“通过 等待必定换来傩送归来”的肯定判断之上。正如文中所言,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 来”,而就算能够回来,会否接受翠翠,也得“再看二老意思”。最后,沈从文在边城的结尾以“永远”和歧义的“明天”使这种等待在横 向时间中得以绵延,作为“内核”的庄严与崇高,正是在这种由自然律令支配、超 功利和反因果的“等待”中才得以彰显。一方面,“明天”的歧义在于其能指与所 指的含混,在这个意义上,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与“永远”同义,因之“等待” 行为的终结也就是翠翠生命的终
15、结。在这个意义上说,翠翠的等待是向死而生的。面对傩送回归的“未必”与死亡的“必然”,翠翠依然以一种源于原始生命力量的 等待向未来凝眸,虽然孤独但不悲观绝望,以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态度面向死亡,以 作为生命形式的等待呵护着自己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密度和质地正是在这样的姿态 中变得厚重与坚硬,由此折射的是翠翠人性本质的庄重严肃。另一方面,翠翠以“内 涵明确”的等待行为抵抗着“不可预测”的未来,从而拒绝生命被不可知的未来 “围困”和“牵引着下沉。尽管我们成认“在基本的质料上,生命和历史是一回 事”15,但沈从文正是要以翠翠的“等待”实现生命对具体历史与时间的超越, 这是对边城题记中“活下去和怎样活下去的观
16、念和欲望” 16直接 的回应,个体在无法预测的历史进程面前不应当是被动地无能为力,而应当是主动 地自为自力。惟此,“等待”行为本身及其囊括的人性美表征、原始生命力与真, 才能超越于不可预测的未来、超越于不断变动和交叠的时间获得稳定而永恒的价值 确证,从而彰显翠翠生命的自为、坚忍与劲健,崇高感正由此而来。、结语翠翠的“人性美”在边城整体的反现代性图景下被建构,它是一个动态立体的结构,以美丽、纯真、善良、专一、重视亲情等具有湘西风情和牧歌情调的柔性要素作为“表征”,以生命形式向死而生的庄严感、 自为坚忍的崇高感这两重刚性要素作为“内核”,以翠翠的悲剧作为“转化”介质。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其具
17、有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永恒美学魅力,对于边城而言,这种魅力或许正在于翠翠人性美的“内核”。沈 从文将“人性美”作为核心美学理想,他也曾反复了人性美内核的刚性与 坚韧:“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 ” 17而这种美的本 质,就是“令人由痛苦中见出生命的庄严” 18;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19翠翠的形象,正因其生命质地的崇高庄严,从而历尽中国现代文学的滚滚洪流的淘洗,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参考文献1李健吾.边城与八骏图J,文学季刊,1935 (3).2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J.文学评论,1984 (6).3 4 7马泰卡林内斯库.
18、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11、42、 57.5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4.6沈从文.长河题记N.大公报战线,1943年4月21日.8 12杨联芬.沈从文的“反现代性” 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 (2).9 丁帆.论沈从文小说超越文化和悲剧的乡土抒情诗美学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7 (6).10 1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59.11凌宇.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J.文学评论,2000 (4).13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9、63.14杨占坤.戏剧诗的最高冠冕阶段和冠冕一一中国传统悲剧精神的开拓J.戏剧文学, 2020 (5).15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7.17 18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N.大公报,1945年12月8日.19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N ,国闻周报,1936年1月1日.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连载于国闻周报1934 年第14、1016期。应当说,李健吾“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llic 的作品”这一论断在凸显文本牧歌特质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 对于边城的阐释。而苏教版教材又仅仅节选了三至六节翠傩初识及回 忆的局部进入教材,于是大多数教师更是以偏概全地把翠翠的“人性美” 理解成湘西风俗画背景下少女的美丽善良、天真烂漫与专一重情。这一定 式化的理解具有充分质疑和反思的必要,上述三点仅仅是翠翠人性美的“表征”,而其真正的价值“内核”是潜藏在表征背后的生命的庄严感与崇高感,这需要在理性审视文本整体的反现代性图景、分析其之于人情美 立体结构构成作用的基础上才能被有效把握。一、横向时间逻辑:边城反现代性图景构建的起点边城中整体的时间书写,依据的是横向延展的时间逻辑。如赵园所言:“沈从文的湘西诸作也不强调时态,即使表达中指明了 现时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