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做”圆、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有向日葵的花盘、荷花池中的莲蓬、平静水面的圆形涟漪 谈话:从我们欣赏的这些美景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举例:这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
2、的圆,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为制造的圆,请你举出实例,好吗?(学生举例) 质疑:(出示圆形喷泉水池图片)看了这个圆形喷泉水池,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关圆的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合作探究 1.“做”圆。 , 谈话: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 (1)展示学生“做”出的圆; (2)让学生汇报“做”圆的方法; (3)交流“做”圆的关键。 小结:“做”圆的方法是先
3、在绳子的两端各拴上图钉和铅笔,然后把图钉固定在吹塑纸的中央,拉紧绳子用铅笔围绕图钉画一圈,把它剪下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其中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不仅固定的图钉不能移动,而且转动时一定要拉紧绳子。 【评析:利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圆,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同时明确了图钉固定点到铅笔画出的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画圆。 提问:画圆的工具是什么?你会使用圆规画圆吗? 请大家用圆规随意在纸上画出两个圆,并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思考:如果要求画出的圆是同样的大小,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小结:只要把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保持一样长,那么画出的圆一定同样大小。 【评析:让学生用圆
4、规试着画圆,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和感受,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特征。 谈话:请大家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这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提问:把对折的圆展开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必要时引导:几条折痕在圆中心会怎样?几条折痕的长度怎样? 翻开课本第116页,看书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一般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圆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并
5、且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则是直径的 ;一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所在的位置决定。 【评析:学生探究圆的特征,首先通过动手折纸的实践活动,发现折痕同样长,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观感知了圆心和直径;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弄清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及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在折纸的圆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把它们标出来。 2.指出下面各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从圆
6、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时,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应是4厘米。 4.从下面的图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略) 总评 圆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种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课的设计,教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独特地安排了“做”圆、画圆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的
7、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圆的操作中感知了圆是曲线图形,在画圆的实践中体验了圆的特征。在对圆的特征形成直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注意创设情境、点拨诱导,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互动交流中不断释放出潜能,完善自我的认识。 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
8、、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是为了汲取生理上的营养,学是为了汲取精神上的养份。今天,我们采用“边品边学”的方式,学习“整数除以分数”。 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提出猜想 1、谈话:老师带来了同样大小的4个橙子(媒体呈现) 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怎么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 提问:为什么用42计算呢?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也就是说把4个橙子,按2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问:如果每人吃一个呢? 学生口头列式。 2、出示:如果“每人吃1/2 个,可以分给几人”又怎么列式
9、?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41/2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就是把4个橙子,按 个一份平均分,因此也是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 3、谈话:请看屏幕,从图中你数出41/2 得多少?(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41/2 =8)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一个橙子分给2个人,4个橙子就能分给8个人。) 学生回答,教师恰当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如果这样想又怎样列式?(教师板书42=8) 4、思考:仔细对比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反馈时恰当评价。(教师板书41/2 = 42) 三、进行验证 (一)验证一 过渡:是不
10、是所有的整数除以分数都能用以上几个同学说的方法做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1、出示:如果每人吃1/4 1/4个,可以分给几人? 学生口头列式 提问:按刚才的方法,可以怎么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4 =44=16) 谈话: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每个同学拿出4个同样大小的圆片代表橙子,用笔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你是怎么分的,分得结果是多少?(随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小结:操作的结果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2、出示:如果每人吃1/3 1/3个呢? 请学生先列式计算,用圆纸片分一分的方法求证结果是否正确。 反馈
11、交流(辅以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验证,再次证明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二)验证二 过渡:刚才研究的都是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题目,整数除以几分之几的题目,有没有类似的规律,我们继续探索。 1、出示例3(电脑出现图示) 提问:怎么理解2/3 米? 2、让学生独立列式算一算。 3、学生做好后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打开书57也在例3的图中动笔分一分进行验证。 4、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反馈时指名学生在投影仪下演示。 四、获得结论 1、观察比较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些算式: 4 1/2= 42=8 41/3 =43=12 41/4 =44=16 42/3 =43/2 =6 说说这些乘式
12、中的第二个因数与除式中的除数有什么关系? 3、思考概括 通过以上操作活动你认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小组里交流回报。 五、巩固练习 过渡:今天的知识大餐你品出了哪些滋味,不妨来回味一番。 1、填一填 122/3 =12( 3/2 )=18 96/7 =9( 7/6 )=21/2 2、找朋友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出示前一部分要求,学生想一想后再让学生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4、算一算 102/5 82/3 36/7 128/7 说明:转化成乘法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算一算、比一比 (1)逐一出示第一组题,师:老师这儿有一组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准备笔和草稿纸,算出答案马
13、上举手。 提问:做这组题要注意什么? 6、实际问题 谈话:现在,人们出行都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下面是自行车、小轿车、摩托车行使30千米所用时间表,你能求出它们各自的速度吗? 提示:单位用千米/时 六、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明天将要学习分数除以分数,你有什么想法呢? 七、布置作业 书60页第6题。 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14、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
15、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_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
16、。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
17、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
18、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
19、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
20、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
21、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_)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
22、: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
23、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24、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 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
25、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
26、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
2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
28、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2022沪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
29、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
30、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 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 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 根据它
31、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
32、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
33、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 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 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