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
2、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
3、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
4、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
5、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
6、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_”。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_ 字串7”“15%_”“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
7、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3: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4: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5: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
8、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等式? (2):等式与方程之间有哪些关系? (3):求_的15%的代数式。 (4):叙述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 (理由是: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方程,代数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 2:导入讲授新课: (1):教具: 一块小黑板,抄212例1题目及相对应的空表格。 左边右边 (2):新课引述: (3):讲述课文212例1: (目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
9、目,寻找反映题目的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必须根据题目关系,切勿盲目性)通过理解启发学生寻找出以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A)(在指导学生分析寻找题意相等关系时,可能存在学生分析问题思路不同,会找出如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的相等关系来,这主要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出的关系表面不同,但思路是正确的,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设原来重量为_千克。这里分析等式左边:原来重量为_千克,运出重量为15%_千克,把以上填入表格左边。 字串7 分析等式右边: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填入表格右边。 (目的是:通过分析使学生易看出,先弄懂题意
10、,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设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有利于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 把以上左边和右边的代数式分别代入(A)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要一致,就可以列出方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勿漏写“答”和“设”,且都不要漏写单位。 结合解题过程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应用题解法的一般步骤: 课本215黑体字 3:课堂练习: 课文216练习1,2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 4:新课巩固: 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要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着重于分析,抓住寻找相等关系。解一元一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目的:让学生加深
11、对应用题的解法的认识和该注意事项的重视。) 5:作业布置: 课文221习题4-4(1)A组1,2,3题 (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4_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那么运 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_千克,依题意,得 等式左边:等式右边:_15%_=42500 原来重量为_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 运出重量为15%_千克。85/100_=4250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_=50000(千克) 小黑板出示课文21
12、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
13、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 2.若-4_ay+_2yb=-3_2y,则a+b=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
14、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
15、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
16、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
17、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
18、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
19、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
20、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
21、,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
22、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23、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 师:很好!下列问题也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 (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 (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 (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 (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 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 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
24、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二、例题讲解 【例】(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 解:(1)电视台不可能对每个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对这?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因为调查对象只有中学生,缺乏代表性;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
25、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 6。2普查与抽样调查课时练习 2。下列事件中最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A。为制作校服,了解某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B。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视力情况 C。了解一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D。了解我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情况 答案:A 解析:解答:A。人数不多,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所以A正确; B。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B错误; C。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C错误; D。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D错误。 故选:A。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
26、查结果比较近似。此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 6。2普查与抽样调查基础巩固 1、(知识点1)要调查某校九年级550名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下列调查对象选取最合适的是()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九年级学生 2、(题型二)下列调查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A、了解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禽流感H7N9确诊病人同机乘客的健康状况 C、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电脑的数量 D、“
27、神七”载人飞船发射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3、(题型三)为了了解某市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有关部门准备对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做调查,以下调查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是() A、查阅外地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统计资料 B、测量该市一所中学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C、测量该市两所农村中学各1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D、在该市市区任选两所中学,农村任选两所中学,每所中学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50名八年级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5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
28、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10.5的相反数是_, 的相反数是_; 3、|0|=_,0的相反数是_。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
29、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10.5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7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2.3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