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docx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1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
2、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
3、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
4、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5、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6、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
8、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
9、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
10、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
11、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
12、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
13、教版教案案例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
14、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谈话导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
15、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学生1:1+3+5+7+9=52。 学生2:1+3
16、+5+7+9+11=62。 教师: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教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2,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教师:那看来只要是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4.练习。 (1)1+3+5+7+9=( )2; 1+3+5+7+9+11+13=( )
17、2; _=92。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利用规律,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5.小结。 教师: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 教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如何将数和形结合,体会数
18、和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形”可以展示“数”的特点,通过“形”使解决“数”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三、练习巩固 1.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你认真思考、观察,上边的图形和对应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蓝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1个,红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2个。为什么蓝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1个,而红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2个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图形,若要增加1个蓝色小正方形,其上方、下方就要各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在第二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蓝色小正方形
19、,则红色小正方形就要增加几个? 教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各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呢?你能写出来吗?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教师请学生介绍,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红色小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教师:上方有图,下方有对应的数字,请你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一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七年 级数 上册 人教版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案设计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