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卷 第期教师教育学报年月,: 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林 雪 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福建 厦门)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看还缺乏系统性 、实践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自身的独特规律、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还是国务院相关文件都要求高校要构建系统的、有层次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以面向全体低年级的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三类群体分别设置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创新创业精英模块,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科学合理配置来使之层次
2、分明、有序衔接。关键词:进阶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层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届为,届为,届为。可见,近年来毕业后立即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全面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自年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3、(试行)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营造了越来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而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也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亦有所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林雪治,法学硕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讲师。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创新创业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项目负责人:林雪治。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具体表现如下:(一)缺乏系统性在实践中,很多高校只是开设了
4、一门或者几门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有的高校甚至未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只是在就业指导或生涯规划类课程中嵌入相应的模块。有学者曾专题调研了某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结果发现:仅有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往往相互独立,没有逻辑上的联系,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二)缺乏实践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大纲里往往缺乏实践课时方面的内容,即使有相应的内容也常常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尽管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
5、,平时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学生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科技园等,这些部门与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部门或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往往不够紧密,主题活动举办的时间与课程实践课时安排的时间常常不一致,活动对象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既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三)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大多数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在授课对象方面往往没有明确的限定和区分,既不分年级也不
6、分专业,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选修;在学生选课之前,既不考察其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也不关注其是否有创新创业的潜质和实践经历,更不了解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是否有特殊的学习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实施进度和效果常常会受到影响。某高校曾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任何年级所有专业学生均可选修,由于师资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选课需求,选课结果由电脑系统随机分配,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只是基于学分需求而选修的学生获得了修读机会,而那些真正具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创业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
7、响了课程的有效覆盖面,也影响了课程的总体教学效果。二、构建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既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顺利实现,更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序实施和推进。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迫切要求高校尽快构建系统的、有层次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特的层次性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有层次的规律体系。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应当遵循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照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创业模拟训练、
8、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一思路来开展。因此,其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层次性,从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学生、从基础模块到高阶模块、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分别开设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使之形成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相互支撑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二)现实层面: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深入、持久、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网络教育、数字媒体、数字社区、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曾经有学者针对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情况做过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的
9、企业明确表示非常需要创新型人才,的企业每年需求个以上创新型人才;但不同的企业对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企业需要硕士学历的创新型人才,有的企业则对创新型人才的学历没有明显的要求,而有的企业需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趋势,根据不同学历和能力层次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层次分明、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三)政策层面: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具有层次性在实践中,很多高校由于缺乏课程改革相关规范的政策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规范性。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创新
10、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因缺乏政策的有效引导而进展缓慢,明显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年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这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指出了更加清晰的方向。三、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通过对国内外几十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高校大多数不仅很好地遵循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面向不同年级、不同
11、学习需求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模块,开设了不同的课程,而且不同模块、不同课程之间既注重层次性,也注重连贯性并能进行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对接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趋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面向三类群体高校可以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体低年级学生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需要而制定的重大
12、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确立的重要教育方针,高校是培养各种各样人才的重要场所,尽管没有责任把每位大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但是却有义务向每位大学生传播创新的理念,培养其创新精神,向其传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激发其创新创业动力。因此高校应当面向全体低年级在校生(大一或大二年级学生)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个体进行生涯抉择的重要依据。满足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开设特别的课程,这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普遍做法,值得借鉴。那些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是最有可能诞生未来企业家的主要群体。学
13、校可以通过开设孵化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使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正在创业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既是激励其他学生的良好典型,也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有力证明。这部分学生创业之后,随着创业项目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不断涌现出来。如何让项目持续进行、如何让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如何招聘和管理更多的员工、如何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如何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何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如何开展对外商务合作、如何开展更多的项目投资、如何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 这些都是他们必然要遇到和处理的重要问题,无论哪一个问题对于初出茅
14、庐的大学生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高端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设置三个模块高校可以对照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设置三个模块,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分层次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中的创新创业精英。创新创业通识模块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新型企业的创办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根据年教育部下发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总
15、体上来看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大纲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扩充,可以加入一些与创新有关的知识点,如创新的来源、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上述内容开设相应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形成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此模块的课程一般安排全体低年级学生必修,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创新创业孵化模块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新创企业可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常见问题,如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产品开发以及试销、市场营销策划、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形象设计、现金流量控制、法律风险防范,等等。针对上述内容开设相应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
16、,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学生,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创新创业通识模块课程。创新创业精英模块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国际商务、内部创业、公益创业等方面的知识。围绕上述内容开设相关高级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既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企业精英。在区域或学科方面有优势的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引导学生结合所在区域的特点或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原则上必须是大四的学生,也可根据学校的弹性学制允许其他年
17、级的学生修读,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创新创业孵化模块课程。(三)涵盖两种类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去,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才能使其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更多的创新创业技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时安排方面都应该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类型。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实践课程可以包括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参观与考察、市场调查与评估、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创意设计与展示、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
18、。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通识模块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和创新创业精英模块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高校应有效整合校内的课程教学部门、学生处、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科技园等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职能,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职责和资源归口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学校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已经有高校参照文中所述课程体系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并且付诸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9、当然,不同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在实践中会有各自独特的做法。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面向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是中学生、校友、社会人士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安排,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更多的学者对此问题展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智力支持。参考文献: 路祖强 强化高校创业教育人民日报,() 段丽娟,张跃亭,李杰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 黄兆信,赵国靖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高教研究,(): 南纪稳,张立昌 教学规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逻辑教育研究,(): 石国卿,王桂荣 高校三段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薄建柱,刘志国 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需求研究人民论坛,(): 康翠萍,王祺舒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政策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课程政策内容及其取向的考察教师教育学报,(): 尹翔,郗芙蓉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国高校科技,(): 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创业教育,():(,):,:;责任编辑唐益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