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辑:柳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辑:柳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3辑:柳絮词柳絮词(第七十回)【说明】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宝玉没有写成, 却兴起续完探春的半阕;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如梦令(史湘云)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注释“岂是”二句绣绒才吐:本指妇女绣花时常用牙齿将线头咬掉一点,以便穿针,然后把线头吐出; 又常用牙齿将绣剩的线头咬断,然后吐出。这里以才吐出的绣绒比喻柳絮。香雾:香烟的雾气。比喻飞舞 的柳絮。这两句是形容飘飞的柳絮。“纤手”二句意谓女子信手拈来一丝柳絮,却引起杜鹃和燕子的妒忌。“且住”三句意谓希望柳絮
2、不要飞走,如此就可留住春天了。史湘云的这阕词表现了她没心没肺、 一味贪玩的娇憨性格。鉴赏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假设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 不成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 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 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十四回写官客为秦氏送殡时曾介绍卫假设兰是“诸王孙公子”,可 见所谓“才貌仙郎”也必须以爵禄门第为先决条件,不能想象如史湘云那样的公侯千金会单凭才貌选择一 个地位卑贱的人作为自己的丈夫。词中从占春一转而
3、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这正 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南柯子(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维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别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晓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注释“空挂”二句缕、丝:均以柳絮的形状代指柳絮。纤纤、络络:形容柳絮纤细而又络绎不绝的样 子。这两句形容到处挂着柳絮。纤纤缕、络络丝一一喻柳条。虽然如缕如丝,却难系住柳絮,所以说“空 挂”、“徒垂”。维系一一打成结把东西栓住。“也难”二句维(w d n挽)系、羁:都是拴住、束缚之意。这两句意谓很难把柳絮拴起来,不 让它到处飞舞,而只能任凭它们分别飞向各处。贾探
4、春的这半阕词暗示了她将要远嫁,徒然思念亲人而不 得相见。贾宝玉所续南柯子的后半阕晚芳时:指暮春时候。芳:代指花。这半阕词紧接探春的前半 阕,是说柳絮飞走了你不要可惜,因为它们会飞到我这里。可惜的是暮春天气,黄莺的鸣声忧愁,蝴蝶懒 得飞舞。况且明春虽然还会见到柳絮,毕竟还要等待一年。贾宝玉的这半阕词反映了他喜聚不喜散的性格。我自知一一等于说“人莫知”、“世莫知”。植物抽叶开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隔年期一一相隔一年才见一次。宋代王禹偶中秋月诗:“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其实这是 从古乐府七日夜牛女歌“婉娈(亲爱)不终夕,二别周年期”化出来的。原本是说牛郎织女的。鉴赏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
5、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 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些话当然都不 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成认的生母赵姨娘而说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同 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弃家为僧,不是也同样适合吗?是的。唯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 时,反倒动了兴”,提笔将它续完。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去休惜,来自知,所谓随缘而化, 踪迹难寻;夫妻相见之期犹如牛郎织女,不是说他做了和尚又是什么?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做不出 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做的必要了。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
6、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注释粉堕百花洲粉:以柳絮的颜色代指柳絮。堕:落。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句暗用了吴王夫差 和西施的故事。一见于明王鳌姑苏志:百花洲在姑苏城(今江苏苏州,曾为春秋时吴国的国都),2 相传吴王夫差常携西施在此泛舟游玩。又见于明高启百花洲诗,中有句日:“吴王在时百花开,画 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这里借以形容柳絮飘落在百花盛开的小水洲上,虽 然看起来异常美丽,但好景不长,势将春去花残。残燕子楼此句暗用了唐代张情与关盼盼的故事。事见唐白居易燕子楼三首
7、序:张惜任徐 州刺史时,筑燕子楼,与其爱姬关盼盼居住。张情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幽独块然”。 这里借以形容暮春时节,春花已谢,只有残香留在了闺楼里。“一团团”三句这三句外表上是以人的薄命比喻飘荡的柳絮,实那么相反,是以飘荡的柳絮比 喻人的薄命,慨叹就连缠绵俳恻的爱情也靠不住。“草木”二句韶华:指草木生长茂盛。这两句采用拟人化手法,由柳絮飘落在草或树上,就像草、 树的白发,从而想象草、树似乎也有忧愁,以致愁白了头。叹今生”三句嫁与东风:指柳絮听任东风摆布,随风飘荡。忍淹留:忍心不挽留。这三句外表 上是说柳絮不知归宿,随着东风飘荡,春天也不理不睬,任凭它飘走,竟然忍心不挽留;实那
8、么相反,是林 黛玉借以悲叹自己孤苦伶仃,无人疼爱,对将来的归宿十分担忧。林黛玉的这阕词反映了其深沉的悲观情 绪,为其将来的悲剧结局预作铺垫。鉴赏在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 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清楚显。如“草木 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 “草木之人”巧妙照应。从这一点上去看这首词,它对我们研究作者写宝黛悲剧的原来构思也是有启发的。西江月(薛宝琴)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
9、院,谁家香雪帘拢?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注释,汉苑,四句一汉苑零星有限:指汉代的宫苑所植柳树很少。隋堤点缀无穷:指隋炀帝在扬州所修 隋堤遍植柳树。参见第五十一回”广陵怀古诗谜”注。三春事业:指百花盛开的美景。付东流:语 本“付与东流”,出自唐高遹封丘作诗:“生事应须(一作“须依”)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 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一作“日”)迟回。”意谓犹如把东西扔到东流的江河中一样,一去不返。 比喻希望、计划、事情等完全落空或断送。梨花梦:典出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唐人王建梦到了 梨花云,便做了首梦看梨花云歌,其诗云:“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瑶池水光蓬莱雪, 青叶白花相
10、次发。不从地上生枝柯,合在天头绕宫阙。天风微微吹不破,白艳却愁春浣露。玉房彩女齐看 来,错认仙山鹤飞过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后人 遂以“梨花梦”代指梦境。这四句意谓无论是汉代宫苑里的柳树少也好,还是隋堤上的柳树多也罢,万紫 千红的春天不过像短暂的明月或一场梦境,一眨眼就消失了。,几处,四句一落红:代指飘落的桃花,标志暮春时节。香雪:代指飘荡的柳絮,也标志暮春时 节。似本金李好复雨中与客饮诗:“暖风落絮飘香雪,小雨沾花湿梦云。”(梦云:即指唐人王建 梦到了梨花云之典。)离人恨重:似暗用了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其下半阕云:“不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11、、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 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的别称。)这四句意谓暮春时节,或庭院里落满了桃花, 或窗帘上挂满了柳絮,无论江南江北,都是如此,这本来很平常,偏是有人自寻烦恼,将柳絮与人的离别 联系了起来。薛宝琴的这阕词表现了她无忧无虑的豁达性格。鉴赏如果把薛宝琴这首小令与她以前所作的赋得红梅花诗、她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对照起来看, 就不难相信朱楼梦残、“离人恨重”正是她未来的命运。就连异乡思亲,月夜伤感,在词中也可以找到暗 示。止匕外,从宝琴的个人萧索前景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风飘残絮、落红遍地的没落境地了。
12、“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是宝琴的惆怅,同时也是作者的叹息。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释“白玉堂”二句白玉堂:这里指豪门府第。如唐李商隐代应诗:“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 卢家白玉堂。”又如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其五:“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这两处“白 玉堂”均指豪门府第。解:懂得,理解。东风卷得均匀:指柳絮在春风中上下飞舞,十分美观。这两句 意谓春天似乎很欣赏舞蹈,故命春风(即东风)和柳絮合作,在白玉堂前尽情飞舞。1.白玉堂参见护 官符注。这里形
13、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蜂围蝶阵乱纷纷形容柳絮飞舞,就像成群蜜蜂和蝴蝶满天飞舞一般壮观。,几曾,二句一芳尘:落花和尘土的混合物。语本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意思是春花(春色)的结局是三分之二化作尘土,三分之一随着流水消 失了。这里反用其意,偏说柳絮既不会随着流水消失,也不会像落花一样被委弃在尘土之中。“万缕”二句意谓尽管柳絮看起来万缕千丝,十分纤弱,其实相当坚强,任凭狂风吹得或聚或散, 也无奈其何。“韶华”三句韶华:这里指春光。上青云:外表上是说柳絮飞上天空,实际上暗用了 “青云直上” 之典。典出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
14、雪以方絮,干青云而直上。”后即以“青云直上”喻飞 黄腾达。这三句意谓春光别笑柳絮轻贱,它能乘风直上云霄。这里赤裸裸地暴露了薛宝钗的野心及其手段: 最初,薛宝钗本是看准了宫廷妃嫔的宝座,把朝廷选美视为“好风”,进京“待选”,准备步贾元春的后 尘(见第四回);不料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薛宝钗便退而求其次,看上了 “宝二奶奶”的宝座,并看准了 贾母和王夫人是送她坐此宝座的“好风”,因而拚命拍马屁。薛宝钗的这阕词打着为柳絮翻案的幌子,为 自己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行为辩护,却不小心自己撕掉了 “温柔敦厚”的面纱,露出了争名逐利的真容。鉴赏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
15、所作情调缠绵悲 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 段。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黛 玉对宝钗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芜君兰言解疑癖”后已不复存在。事实如脂评指出,贾府上下,人人 心目中宝黛都是一对未来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 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 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 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哀,就象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 了。宝钗能“任他随聚 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 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 的知己而倾心于他。所以,宝钗最终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是这个意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