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01孔子的出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百家-01孔子的出身.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言“国向念鸣圈恁向短。囱他向真“记安多邪程?夺多徨“晶锦倩宽遂八。窗且我镐彘8空举。偌铮。漏鲜我们今天能够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继承点什么?1)孔子的重要主张及儒家的主要思想2)儒家与墨家、儒家与道家、儒家与法家的区别3)诸子智慧产生的原因4)诸子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意思那么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样样都通,件件稀松(林语堂的解释)。李零先生也认为是讥讽,但认为孔子的回答很巧妙。李零先生说,孔子是拿马 车夫和射击手做比方。射击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马车夫是到处跑。孔子选择马车 夫,就是选择广博,不选择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看来,他老人家要 是活在今天,就不会说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孔
2、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亦何常师之有),重要的 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那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阿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阿赐怎么敢比阿 回?阿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闻一以知十),阿赐顶多才想到二(闻一以知二)。这 里有个细节请大家注意,就是孔子说到颜回和子贡,都是称名不称字(子贡名赐, 颜回名回,字子渊)。子贡回答孔子的话,说到自己,说到颜回,也都称名。这就是“礼依礼, 与长者、尊者说话,无论
3、提到自己,还是同辈,都是只能称名的。所以孔子的问话, 是女(汝)与回也孰愈”;子贡的回答,那么是“赐也何敢望回”。于是孔子说,是 比不上(弗如也)。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 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两种解释,都 通。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 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 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一根筋,认 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
4、语卫灵公,有一次,孔子还是问子 贡:阿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予为多学而识之者 与)?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然,非与)?孔子说,当然不是(非也)! 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予一以贯之)。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 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 点(看法),也可以是基本方法(逻辑)。但如果没有,那么所谓学问云云,不过一地鸡毛。可惜,中国的学术界,多的就 是鸡零狗碎,少的就是一以贯之。就连民间一些人,崇拜的也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回字的四种写法他都清楚。三皇五帝,子日诗云,甲乙
5、丙丁,开中药铺。这样的人, 能算知识分子吗?我看只能算字纸篓,或者王朔说的“知道分子”。孔子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学问也不是这样的学问。这当然因为他少年贫贱,多 能鄙事;又学无常师,自学成才。但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学问要有用。用在哪里?官场,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关于政治和伦理的。 政治的要用于官场,伦理的要用于社会。没有用,也等于白搭。孔子的学问主要是关于政治和伦理,那么,他用上了吗?孔子的学问要想用得上,只有一条路/做官。孔子想做官吗?想。有多想?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急不可待。据论语?子 罕,有一次,还是前面说到的那个学生一一子贡,忽然问他的老师:如果这里有 一块美玉(有
6、美玉于斯),咱们是把它藏起来呢(镉横而藏诸),还是找个合适的人 卖了呢(求善贾而沽诸)?前面说过,子贡这人,很会做生意,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孔子周游列 国,据说就是他赞助的(当然只是据说)。现在时兴讲儒商,子贡便可算作祖师爷。 因为他又有学问又有钱,还有官衔,是儒商中的顶级儒商。在商言商,所以子贡会 有这话。不过,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不能就事论事,只做字面理解。比方据论语学而,有一次,还是子贡,问他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谄,就是低三下四,讨好巴结;骄,就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所谓贫 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说,穷不傍大款,阔不耍大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
7、如贫穷却快乐,富有也好礼(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又问:诗经上说,要像对待象牙一样,仔仔细细地切磋(如切如磋); 要像对待玉石一样,仔仔细细地琢磨(如琢如磨)。是这个意思吧(其斯之谓与)?10孔子一听,十分高兴地说,阿赐呀阿赐,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诉你前面的,就知道后面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话听得我们一头雾水,这都是哪跟哪呀?原来,孔子的说法,确实比子贡 的境界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是防止了 “不应该”;“贫而乐,富而好礼”, 却是提出了 “该怎么样”。前者是对别人,后者是对自己。前者易,后者难;前者 要求低,后者要求高。因此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精
8、益求精。从前者到后 者,是精益求精;从子贡到孔子,也是精益求精。子贡浮想联翩,举一反三,悟出 了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夸他。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既然像打哑谜,不能就事论事,那么子贡前面说的话,也就 不是要做买卖,而是在打比方。子贡的问题很清楚:一个人才,一个士(美玉), 是应该隐居呢(福梗而藏诸),还是应该从政(求善贾而沽诸)?这个意思,孔子当然懂,便飞快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沽之哉,沽之哉)! 我这正等着卖呢(我待贾者也)!这里的问题是“贾贾,音古,商人的意思;也通价,价钱的意思。如果是 后者,那么孔子的“待贾”,就要读作“待价”,也就是在等好价钱。事实上“待价而沽”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但我更赞
9、成许多学者的观点,所 谓“待贾”,是在等好买主,即子贡说的“善贾”,也就是识货的人。当然,“善贾” 也可以读如“善价,即理解为好价钱。不过,宝刀赠烈士,货卖与识家。对于孔子来说,“识货”恐怕还是比“价高” 重要。这当然也可以讨论,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一口气说了两个“沽之哉”,他急 于从政的心情,已是跃然纸上。孔子既然都在“待贾”,那么后世的读书人如果“待贾”,也不丢人。说他们待 贾”,也无贬意。认为“待价而沽”不清高,庸俗,其实是后世腐儒的看法,虚伪 得很。11US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 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翻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
10、之林 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 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 柱。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 诸子的百家争鸣,那么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 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 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搏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 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 美好理想,
11、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 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 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人,就是孔子。出身:夫子何人要说孔子,得先知道他是什么人。孔子是什么人?拿这问题问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说是“圣人”。孔圣人嘛,谁不知道?孟子就说得更明确,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O现在,大约也可以叫“文化超男”。当然,孟子的原意,是“圣人当中最
12、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 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 “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 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 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 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 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 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孟子这话可以讨论。孔子的选择,恐怕没那么自如,
13、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这一点,读完本章 就会明白。同样,圣人这个头衔,孔子也十有八九不会认同。孔子自己说得 很清楚,假设圣与仁,那么吾岂敢”(论语述而)!只不过去世以后,管不着了,只能由着别人说。但倘假设知道孟子称他圣 之时者”,那么多半会怀疑是不是挖苦。孔子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是普通人。论语 一书中,孔子两次说到“吾犹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颜渊。 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那么,孔子是普通人吗?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活了七十三岁或者七十四岁(算法不同)。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
14、,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而且追根溯源,还 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便迁到了鲁国,其 实是移民。孔子本人,那么生于鲁国,长于鲁国。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 是鲁。宋为商之后,鲁为周之后。孔子身上,有两种文化的交融。移民到鲁国的孔家,已经没有了在宋国的风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 当过“县级干部”(邑宰),而且在孔子三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孔子的 童年,很苦;他的一生,也不顺。不过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成全了孔子, 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即便是圣人,那也是苦出来、逼出来的圣人。这样说,有证据吗?有。据论语子罕,有一个高官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
15、个学 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 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孔子的这个学生,就是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子 贡,也有写成“子赣”的。子贡是卫国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 十一岁。此人的特点,是头脑灵光,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 都得心应手。他和颜回、子路一样,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子贡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28次),仅次于子路(42次), 排第二(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21次)。孔子的许多名言,比方“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对子贡说的;孔子学 说的一些重要特
16、征,比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 冶长),也是子贡总结出来的。如果他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话就没资 格说。子贡与孔子的关系很亲密,也很随便,随便到孔子常常会调侃他。据论 语公冶长,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先生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个 东西,是个器皿(器也)。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瑚琏呀!瑚琏, 是宗庙里的礼器,与董墓同类,也有人说就是黄算,总之是用来盛放米饭之 类食品的,说白了就是饭桶。但用于宗庙,又很高贵,是既贵重又华美。那 么,孔子说子贡是瑚琏,是什么意思呢?这就看我们怎么理解了。钱穆先生 取其贵重华美,认为这是赞许子贡为“廊庙之材”(钱穆论语新解,下 引均见该书
17、,不再注明)。李零先生认为是有分寸的肯定,因为“瑚琏是重 器,但不是最重要的器”(李零丧家狗,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 李泽厚先生认为是有褒有贬,半开玩笑(论语今读,下引均见该书,不 再注明),这个我比拟赞同。我也认为孔子是半开玩笑。他的意思是:阿赐 呀阿赐,你是一个“又贵重又华美的高级饭桶”。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敲打子贡。孔子带学生,有个特点: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要鼓励,有的学生要敲打。子贡就经常被敲打,因为子贡太聪明。一个人,如果太聪明,就容易自 作聪明,也容易耍小聪明。这很危险,当老师的不能不敲打敲打。比方说, 据论语宪问,子贡喜欢“方人”。方,有人说是“讥讽”,也有人说是“比拟”,
18、其实一回事,就是子贡 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比拟的结果,是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便难免讥讽。 这就是卖弄聪明了。于是孔子就说:阿赐呀,你就那么优秀吗(赐也贤乎哉)? 我就没那闲工夫(夫我那么不暇)!确实,一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何必对别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不过敲打归敲打,欣赏归欣赏,孔子其实是很喜欢子贡的。据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去世七天前,子贡去看他。孔子说:阿赐呀,你怎么来得 这样晚啊!又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谁能继承我呢?说着说着,眼泪就 流下来了。孔子这话,就有点托以后事的意思了。事实上子贡对孔子,也是忠心耿 耿,情深谊长。孔子去世后,学生们都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守了六年。 后来,
19、又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极力维护孔子的“光辉形象”。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贬低否认孔子之风,而且都拿子贡来说事,说 子贡比孔子优秀多了。子贡说,这是什么话!就像盖房子,我的院墙只有肩 膀那么高,当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们老师却是深宅大院,你们只怕连门都 摸不着,哪里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浅?别人再优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们老 师却是太阳和月亮,永远都不可超越(论语子张)!实际上,孔子去世以后,尊奉孔子为圣人的“造圣运动”,就由子贡发起。太宰问他孔夫子为什么多能,他说“天纵之将圣”,并不奇怪。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 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
20、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 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领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这话不好懂。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个“多”,是“多 才多艺”的多,还是“多能鄙事”的多?太宰问的,显然是前者(夫子圣者 与?何其多能也)。孔子的回答,却显然是后者(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多能鄙事”是不能算作“多才多艺”的。因此许多学者的解释,是认为孔子并不欣赏这个“多”。比方李泽厚先 生的论语今读,就直接翻译为“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术吗?不需要”。资料李泽厚论语今读,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 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
21、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 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 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 那么”、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 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 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那么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 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 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 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
22、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 重作用。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 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 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 一而足。李泽厚先生的翻译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朱熹的注。朱熹认为,孔子虽然承 认自己“多能”,却又特别说明那不过是一些下贱的技艺而已(所能者鄙事尔),不 足为道,与圣不圣的也没关系(非以圣而无不通也)。据此,那么孔子的话就可以这么理解:我因为少年贫贱,多少能干一些粗活。 如果是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术吗?不会的。这当然也通。但这
23、样一来,孔子的话,就不但答非所问(何其多能也),而且 连多才多艺和自己是君子,也都否认了。这好像有问题。因此,我更赞成李零先生的解释:孔子认为“多能”这事,与是不是圣人没关 系,与出身好坏也没关系。恰恰相反,就他个人而言,反倒正是少年时代的贫贱所 造成。实际上,同在论语?子罕,就有孔子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试, 就是举用、出仕、做官。因此,孔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不被国家任用,所以才艺特多。多艺既因“不 试”,多能岂非因为“贫贱” ?那么,“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又怎么解释?原来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 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
24、的本来意义“君之子” 或“上等人”。这些人,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 ?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 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 人(君之子),能有这么多本领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话如果能做这种解释,那我对他老人家真是要肃然起敬。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 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 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而且,我认为,孔子做学问能够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很大程度
25、上与他懂得民 间疾苦,懂得世事艰难,曾经亲身实践有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贯主张年轻 人应该吃一些苦,甚至主张一个高中生考上大学以后,应该保存学籍,先去当一年 兵,或者当一年农民。其实,即便孔子的话不能这样理解,也很难得。因为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 那么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 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 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成认自己“多能鄙 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他愿意把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就凭这一点,我们将 永远敬重他老人家。孔子不拿自己当
26、圣人,我们也同意。至少,得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过,要 说孔子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怕也不通。那么,他该是什么人?学人。孔子作为学人,有三大特点:好学、博学、活学。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他还说,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 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还在“忠信”之上。这 两个字,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
27、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 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那么亡” (论语雍也、论语先进)。好学,太重要了 !孔子好学,学什么呢?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据论语子张,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 ? 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 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 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 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所以,正如李零先生所说,老
28、师的老师是谁,有时是大问题。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丧失(未坠于地), 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 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 师之有)?好一个子贡,回答得真是漂亮!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 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 ?我同意李零先
29、生的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 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 日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 的。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师,他这个学人也不是专家型的。论语子罕记载了一件事:有个村民(达巷党人)评论孔子,说是“大哉孔 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说后,就对自己的学生说:那我做什么人?马车夫, 还是射击手?还是做马车夫吧(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段话, 历来也有两种解释。郑玄、朱熹他们的解释,是说达巷党人赞美孔子,说孔子这人 太伟大了,六艺都通,没方法用一门学科来称他为专家。孔子自己谦虚,选择了地 位最低的马车夫。我倒是更赞成杨伯峻、林语堂、李零等先生的解释。李零先生的解释见于何书, 前面说过了。杨伯峻先生和林语堂先生的解释,那么分别见于论语译注和孔子 的智慧(以后引用这两位先生的观点,亦均见于以上两书,也不再注明)。按照这 三位先生的解释,所谓“博学而无所成名”,或者是叹息,或者是讥讽。叹息的意 思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杨伯峻的解释)。讥讽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