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总论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开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20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3)大流行:假设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4)爆发流行:
2、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 的特异性免疫。传染病临床特点:1.病程开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病症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 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病症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病症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病症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病症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病症体征基本消失。在 此期间体内可能还
3、有剩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病症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 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病症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 出现的情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 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2O常见的病症和体征:(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 不规那么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
4、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等麻疹毒血病症: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病症。(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响: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爆发型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接触史、发病年 龄、 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临床表现包括病症、体征,起病方
5、式等。实验 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等。特异性检查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肉眼或 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别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 应、分子杂交等);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魅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4、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IFN a,复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病毒喳干扰素+病毒喳的联合用药是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正确选择5、重
6、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那么:以支持、对症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支持疗法:高热量,充足维生素,高蛋白,榆血浆,白蛋白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促肝细胞生长素(HGF)、前列腺素E1(PGE1)并发症的治疗肝性脑病的治疗:氮中毒的防治:减少氮的吸收(低蛋白/无蛋白饮食,口服抗生素,乳果糖,食醋灌肠)降低血氮: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纠正神经递质/氨基酸失衡:左旋多巴,支链氨基酸防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高渗糖等出血的防治:输新鲜血,血小板,血浆消化道出血可用络赛克,雷尼替丁,善得定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扩张血管,补充血容量,利尿,
7、不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继发感染的防治:以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为主,或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腹水的治疗:补充白蛋白,利尿,抗感染不主张快速大量放腹水,但可腹水回输抗病毒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灌流、胆红素吸附、MARS等、生物人工肝(6)肝移植:肝细胞移植、肝器官移植6、淤胆型肝炎的 一般支持,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7、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经胃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A、E)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主动免疫: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经胃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B, C, D)控制传
8、染源:筛选献血员,不从事有关职业切断传播途径:做好医疗过程中的严格消毒与隔离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保护易感人群:暴露前的预防:乙肝疫苗(1020ug;0,1, 6)母婴传播的预防:HBsAg ()乙肝疫苗HBsAg (+)(HBIG) +乙肝疫苗暴露后的预防:HBIG+乙肝疫苗(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暴露后的预防: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抗一HBs三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一HBs水平不详,应立即 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 ug),于1
9、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ig)。第十一节登革热一、典型临床表现:1o发热:起病急,高热持续5-7天;局部病人呈双峰热.可伴有骨关节痛、乏力、消化道病症、结膜充血、 颜面潮红、淋巴结肿大.儿童病例病毒血症较轻、恢复较快。2.皮疹:病程3-6天出现,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点,持续34天3o出血:消化道、泌尿道、腹腔、胸腔等,多在病程5-8天出现4O其他:肝大、黄疸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PLT减少,N减少2、血清学检查:单份学清:补体结合试脸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脸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 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四
10、倍以上可确诊.IgM抗体:早期诊断 三、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性 四、治疗:(一)一般治疗也括卧床休息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蚊隔离.(二)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防止引起血管内溶血,必要时可短期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宜口服,慎用静脉补液,以防诱发脑水肿.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止血药、输全血或血小板、制酸药40脑型病人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降颅内压,中枢呼吸抑制及时予人工通气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RNA病毒,无交叉免疫.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 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病症而呼吸病症轻微.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
11、感变异性极 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非常稳定。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途径主要在人与人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 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持续时间段,无交叉免 疫,病毒变异后人群无免疫力,易引起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每隔1015年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其亚型内部还 会发生抗原漂移,极易引起大流行。流行性感冒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1、离子通道M2阻滞剂,代表药物为金刚烷胺。可阻断病毒吸附于宿主细 胞,抑制病毒复制,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和排毒期,缩短病程,但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该药易产 生耐药性,
12、副作用主要有头晕、失眠、共济失调等神经病症。2、神经氨酸晦抑制剂,目前我国已批准临床使用 的有奥司他韦,能特异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从而抑制病毒的释放,减少病毒传播。应及 早服用,推荐口服剂量是成人每日2次,每次75mg,连用5天。1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概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一、病原学:(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传播途径1、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
13、传播(2)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3、螭媒传播三、发病机制:1、病毒致病作用2、免疫作用(1)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休克、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四、基本病理变化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五、临床表现: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1、发热期(1)发热;起病急骤,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37日,体温越高,热程越长,那么病情越重(2)全身中毒疵状;“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和全身酸痛、疲惫胃肠中毒病症:食欲
14、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中毒性神经精神病症,如嗜睡、炀躁,澹妄或抽搐等(3)毛细血管损害;(1)充血与出血充血颜面、颈、上胸部显著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咽部充血出血皮肤:腋下和胸背部,呈搔抓样或条索点状淤点。粘膜: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其他:少数鼻幽、咯血、黑便或血尿,重者皮肤大片瘀斑或腔道大出血。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漪涟波,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睑裂面部浮肿及腹水: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也越重(4)肾损害:蛋白尿和尿镜检管型,尿中排出膜状物 2、低必压休克期46病日,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血压下降,热退病重是本病特点.持续时间数小时6日
15、,一般为广3日,休 克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与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病症:末梢循环障碍,如脸色苍白、口唇紫绢,四肢厥冷,甲床淤血,皮肤花纹少尿或无尿可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脉搏细数,顽固性休克时可并发:DIC、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衰3、少尿期58病日,持续25日尿量400m1/24h为少尿,2000m1/24hr多尿后期:3000m1/24hr,达40008000m1/24hr,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其中水和电解质补充缺乏、继发感染T继发性休克5、恢复期:尿量恢复2000毫升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体力增加,一般需 广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七、并发症:出血:继
16、发感染;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神经系统病变;自发性胃破裂:肝炎。八、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疫区、季节、鼠接触史。2、临床特征3大主症发热中毒病症:发热、“三痛”和胃肠道病症充血、出血外渗体征:三红及眼结膜 出血水肿、软腭和腋下出血点、面部浮肿和腹水肾脏损害。热退病重为其特点.五期:发热、低血压休 克、 少尿、多尿和恢复期。3、实验室检查 WBC升高,异淋出现,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血清和尿沉渣细胞中检出EHFV抗原 PCR检测EHF病毒RNA;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 gM抗体九、鉴别诊断:发热期:上感、败血症、菌痢、急性胃肠炎、肺炎、泌尿系感染。休克期:其它感染性休克少尿期:急性肾炎及其它
17、原因引起的休克出血、腹痛等的鉴别十、HFRS的治疗:“三早一就地”: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期:液体治疗、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1、少尿期治疗原那么: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病症、减轻外渗、预防DIC2、低血压休克期 原那么: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酸和改善微循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3、少尿期原那么: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4、多尿期原那么: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5、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流行型乙型脑炎一、概述1、定义:乙脑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2、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
18、激征、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可有后遗症。二、病原学1、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B组,属黄病毒科。病毒结构: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核心一单股RNA,核心蛋白外膜膜蛋白、外膜蛋白(糖蛋白)、血凝素2、抵抗力:抗力不强、耐低温和干燥。3、组织培养:乳鼠脑组织、 鸡胚、He la细胞等。4、抗原性:抗原性较稳定、感染后产生三种抗体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猪、马、驴、牛、狗2、传播途径:经蚊虫叮咬而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为主,10岁儿童多见, 26岁发病率最高4、流行特征(1)发病季节:严格季节性,集中在7、8、9三个月(2)发病年龄:儿童易感性| 10岁儿童(3)地理分布:地区流行性,主要分布
19、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4)发病形式:高度散发性四、发病机理隐性感染:只形成短暂病毒血症。显性感染: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上述病理损害。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 五、临床表现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高热、意识障在、抽搐、呼吸衰竭,体检可见病理反 射及脑膜剌激征阳性.(一)典型乙脑分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1)初期:/3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极期:410大。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可有嗜睡、博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呼
20、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那么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 严重时,可出现脑疝的表现;神经系统病症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3)恢复期:可有恢复期病症,如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病症称为后遗症。乙脑的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发热3839394040匕以上40匕以上神志清楚嗜睡或浅昏 迷昏迷深度昏迷抽搐无偶有抽搐反契或持续抽 搐反复或持续性强 烈抽搐脑水肿无轻重可有脑疝呼衰无无可有明显病程57日7-10 日2周以上后遗症无多无常有幸存者常有 严重后遗症(完整)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20X109/L.
21、N 80% 以上.脑积液:压力高,WBC50500 X106/L,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学:特异性IgM测定(早期诊断)其他抗体.(流行病调查)病毒别离:病程一周内脑组织。(不常用)七、诊断:流行病学:季节、年龄。主要病症和体征:高热、头痛、昏迷、抽风及神经系统体征。实脸室检查:血常规及脑脊液、血清学检查九、治疗: “把三关”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病症。一般治疗: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对症治疗:要是针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安乃岸滴鼻,高热伴有抽搐者可用亚冬 眠疗法;惊厥或抽搐
22、:针对高热、缺氧、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等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呼吸衰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脑水肿应脱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还可使用血管扩张 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机械辅助呼吸。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进行功能训练,可采用包括理疗、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第十三节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 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传染病 复习 重点 人卫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