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标准.docx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标准.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蛛网膜下腔出血一、定义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指脑底部或脑外表的血 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病症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6 20) /10 万。二、病因(一)颅内动脉瘤:最常见,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占50%85%。(二)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AVM),青少年多见,占2%左右。(三)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虬(四)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结缔组织病、 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五)局部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三、资料收集与评估(-)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心理状况,有无高血 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询问发病情况,如发病时间、方式、前驱病症等。(二)身体评估: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头 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呕吐,发病前有无诱发因素等。起病突然,以数秒钟或数分钟速度发生的头痛是最常见的起病方式。患者常 能清楚地描述起病的时间和情景,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如用力、咳嗽、排便、 性生活等是常见的发病因素。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呈胀痛或爆裂样疼痛,难以
3、忍 受。可为局限性或全头痛,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 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或烦躁、澹妄、幻觉等精神病症;少数出 现局部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也可以头昏、眩晕等病症起病。局部患者、特别是 老年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精神病症可较明显。约1/3患 者动脉瘤破裂前数日或数周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病症。(三)辅助检查1 .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对SAH诊断的敏感性在24小时内为9095%, 3天为80%, 1周为50%。2 .头颅MRI:当病后12周,CT不能提供SAH的证据时,头颅MRI可 作为诊断SAH和了解破裂动脉瘤部位的一种重要方
4、法。3 .脑脊液(CSF)检查:CT检查已确诊者,腰椎穿刺不作为常规检查。4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SAH病因特别是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四、治疗要点治疗目的: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一般处理:SAH患者应作为急诊收入医院并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 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避 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安静休 息,可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烦躁者可给予地西泮类 药物镇静,镇痛、镇咳药物可用于相应病症者。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慎用阿司匹
5、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非船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或吗啡、 哌替咤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痫性发作时可以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 泮、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二)降低颅内压:对有颅内压升高者,可用20%甘露醇、吠塞米和人血白 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伴发体积较大的脑内血肿时,可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 内压以抢救生命。(三)防治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 ;调控血压, 去除疼痛诱因后,保持血压稳定在正常或起病前水平;为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 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四)手术治疗: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五、护理问题(一)疼痛与脑水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蛛网膜 出血 护理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