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要点.docx





《传染病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要点.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总论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感染与免疫感染分类.原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原发感染后出现的病原体感染称继发性感染。染病感染过程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主要方式: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特异性免疫清除,如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
2、性免疫。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与生化检测异常。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考点:.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一有:有抗体。.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种表现中最常见的。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
3、、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无症状;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传染别人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与扩
4、散的能力。.毒力 病原体释放毒素和毒力因子的能力。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产生,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而起作用。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导致炎症和免疫损伤致病。毒力因子:具穿透能力(如钩虫丝状蚴)、侵袭力(如痢疾杆菌)、溶组织能力(如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数量.变异性指病原体可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保护性免疫反应固有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点:.是生物个体先天遗传而来,对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不存在二次免疫的加强。与生俱来;非特异性()天然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与其分泌物;内部屏障
5、如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肝、脾、骨髓与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与各种粒细胞。()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与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而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后天;特异性指宿主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特点:.具有特异性与二次免疫加强。.不能遗传。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比: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淋巴细胞使其致敏,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多种可溶性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可
6、激活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通过细胞毒作用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与其所寄生的细胞。淋巴细胞按其表面抗原分为和两个主要亚群。艾滋:()体液免疫:刺激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发生增殖、分化,大多成为浆细胞,产生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能中和相应的病原体抗原与其毒性物质。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与 种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则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的标志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变态反应分类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型变态反应(迟
7、发型)等四型。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可见于寄生虫感染时的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可见于细胞内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等。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 如霍乱弧菌分泌霍乱肠毒素;革兰阴性杆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免疫机制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与机体互相斗争过程巾,导致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常见的主要有发热、代谢改变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个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
8、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 轻型患者易被忽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慢性患者长期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染源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虫媒传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如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母婴传播 母亲传给胎儿或婴
9、儿称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土壤 土壤被病原体污染(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引起感染(三)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一般而言,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每个传染病都是由其各自的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与蠕虫等。检出病原体是确诊传染病的重要依据。.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可散发,亦可暴发与流行。.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散发: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流行: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某传
10、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暴发: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导致的。()季节性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夏秋季节流行。()地方性传染病发病率在空间(地区分布)中的分布特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又称为地方性传染病。.有感染后免疫指人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针对病原体与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可阻止病原体的侵入或限制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中和病原体。小结:传染病基本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
11、疫 临床特征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四个期。.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前驱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肌肉与关节痛等.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患者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特征性的皮疹、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黄疸、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恢复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
12、度升高,此为再燃。.后遗症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不能恢复正常。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传染病的诊断诊断的主要方法.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与其他检查实验室与其他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与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传染病的防治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结合。.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 积极参与。治疗方法.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患者、护理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予以相应治疗,以杀灭消除病原体。.康复治疗.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传
13、染病患者的隔离我国法定传染病小结: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第二单元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类特点分类:传播途径的区别记忆:做家务,消极甲、戊肝炎消化道传播急性病原学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重要考点:抗体、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考点:抗体、 妹妹岁数小近期哥哥岁数大既往举一反三:丁肝抗体抗阳性妹妹岁数小近期抗阳性哥哥岁数大既往举一反三:丁肝抗体抗:是早期近期感染标志。抗:是既往感染的标志。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构造(颗粒)包膜:乙型肝炎表面
14、抗原()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聚合酶()、核心抗原()和抗原()。专题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和抗体:与抗()()核心抗原和抗体:与抗()()抗原和抗体:与抗()记忆英文与抗()与抗()与抗()抗原抗体谐音记忆:高原;笔体 表面与抗()记忆:死要面子与抗()核心象形记忆核心 表面抗 原 表面抗 体 核心抗 体 核心抗 原 抗 原 抗 体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和抗体:与抗前抗原与其抗体前抗原与其抗体考点.体内存在病毒感染的一个指标存在是感染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无复制陷阱考点阳性一定有传染性。()抗阳性考点 保护性抗体特异性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考
15、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小结:和阳性存在病毒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无复制无传染性为保护性抗体(唯一的)核心抗原和抗体临床意义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不易检出。核心深藏抗(最早出现的抗体)抗:是近期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近期活动的标志。抗:凡“有过” 感染者均可阳性。小结:核心抗原和抗体抗原和抗体阳性 复制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抗阳性 恢复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小结:抗原和抗体小结乙肝抗原抗体核心考点:血中检出 临床意义 存在感染;无复制无传染性;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保护性 有传染性 第一个出现的抗体;近期,活动;曾经 有传染性;正在复制 恢复乙
16、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 最说明问题位于核心部分,是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 ):位于核心部分,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是直接反映复制能力的指标。丁型肝炎病毒() 需与共生丁型肝炎病毒是需与共生才能装配成复制的一种缺陷病毒。病理基本改变: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炎症渗出反应肝细胞再生纤维组织增生.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表面光滑。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慢性肝炎小叶内除不同程度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外,汇管区与汇管区周围炎症常较明显,常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重型肝炎:结合临床:肝小肝细胞坏死.淤胆型肝炎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伴以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毛细胆管与
17、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结合临床:黄疸非常高、持续.肝炎肝硬化纤维间隔,假小叶形成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传染性最强消化道症状明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结:发热纳差厌油升高黄疸升高慢性肝炎病史超过半年 超过半年常见的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尿黄体征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甲、戊型肝炎不形成慢性和病毒携带状态。急性重型肝炎核心考点:.黄疸,出血,肝性脑病(最重要表现)记忆:重型肝炎与死神擦肩急性:肝脑天内;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慢性重型肝炎: 慢加急又称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以腹水或
18、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淤胆型肝炎核心特点.黄疸长:持续周以上.黄疸三分离.大便颜色浅,皮肤瘙痒肝炎肝硬化启示:一般急性肝炎。重型肝炎临床意义转氨酶测定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为目前诊断肝炎最有价值的酶活力测定。急性肝炎在潜伏期末升高,如病程超过个月转氨酶仍高,常提示有慢性化倾向。慢性肝炎、肝硬化时酶的升高幅度常较急性肝炎低。升高幅度不能区别急性肝炎与重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坏死时,随着病程的延长,从高水平逐渐下降,与之相反,血清胆红素却不断上升,因而在病程的某一时期形成特有的“酶胆分离”现象。比值 记忆:重型肝炎与死神擦肩急性肝炎时多重型肝炎时由于线粒
19、体损害严重,大量逸出,使。治疗 。流感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由核心和包膜组成。流感病毒分为甲()、乙()和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再根据和的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可分为亚型,可分为亚型,人类流感主要与、和、亚型有关。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日内传染性最强。动物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传播途径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病毒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于冬季。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与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周后会自然停止,流感后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甲型流感常引起暴发流行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