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亲历科学1、亲历科学 相识自己2、相识自己1、亲历科学一、 活动目的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2、能对四周常见的现象产生新奇。3、能从四周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觉问题。二、教学过程1、通过视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 “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四周事物中的微妙产生新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2、采纳小组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3、教学中要留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
2、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稳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寻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渐渐获得。吹纸片一、活动目的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展假设、试验、说明试验现象,沟通、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根本过程。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展,一人进展试验,一人进展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试验。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试验现象原理的说明。由于科学地说明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淌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学问,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学问。因此,学生只要能说
3、出这个现象及空气的流淌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及错”。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培育学习科学课的爱好。通过揣测、试验、记录、思索、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局部学生的揣测可能及实际视察到的现象不一样,这正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爱好的良好时机。2、相识自己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登记如今的我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一种方法描绘如今的自己,并进展简洁记录。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局部。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方法对视察的结果进展记
4、录。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可以请别人帮助,同时也能扶植别人解决困难。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2、教材中实行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方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留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及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视察身体可分为哪几局部,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展视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展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爱好的局部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局部的数据时,最好不要干脆告知学生
5、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索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根底);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4、勾画轮廓图时须要肯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肯定的 困难;假如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须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扶植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构造产生爱好,提出问题,教师可告知学生此课只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准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视不计。细致视察找特征一、活动目的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视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6、。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变更的,有些是不会变更的c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绘自己的身体特征。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根据轮廓图猜人嬉戏约15分钟。思索约510分钟。2、启发学生通过视察比拟找出日已及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展细致视察找出自己及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3、引导学生猜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变更,哪些不会变更。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及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
7、排列依次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变更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一、活动目的1、通过视察能发觉不同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探讨约15分钟。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细致视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3、小组同学打乱刚刚按指纹的依次,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亮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知名字。设法找出及前一次的指纹中
8、哪个一样,推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根本道理。4、组织学生探讨指纹的特性能扶植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络生活实际,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更一、活动目的1、能将视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更。二、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及旧图相比,找出一样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更。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变更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
9、等是简洁变更的。在学问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变更”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变更”的特征也可能会变更。教学后记: 学生可以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局部,通过视察学生能发觉不同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3、找寻动物和植物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展汇报沟通。第三课时进展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相识事物的方法。找寻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3、能及
10、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找寻和记录等活动。4、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5、能分辨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展,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展找寻、视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2、活动开场前要制定活动支配。小组内进展分工及协作。还要对找寻动植物的区域进展划分。另外,要激励学生在视察动植物时进展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及学生一起对问题进展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爱好的、可进展探究的问题。3、学生在进展找寻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展,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特别感爱好。在开场找寻前,教师必需把留意事项交代清晰,以防止危急的事情发生
11、。并强调,视察时不能打搅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4、活动时,教师应主动参及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相识的动植物,要刚好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绘记录、下来。在进展小组汇总、整理视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视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留意进展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拟标准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视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及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肯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 5在进展汇报沟通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展汇报
12、,同时进展简洁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沟通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状况选择适宜的沟通形式。6、活动后应让学生相识到:科学视察不同于一般的视察、科学视察是有目的、有支配的视察。感官在视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猜一猜一、活动目的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区分事物。2、能告知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阅历。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状况进展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展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到达活
13、动目的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留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找寻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简洁损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教学后记:学生能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及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找寻和记录等活动,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分辨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4、 蚯蚓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视察蚯蚓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
14、际长度。3、能正确用放大镜视察蚯蚓的微小构造。4、能及其他同学协作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二、教学过程1、在活动开场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展梳理,找出可以探讨的问题。在此根底上,根据学生所要探讨的问题进展分组。例如,可以分为“探讨蚯蚓如何运动组”、“探讨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 “视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构造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展实际探讨之前,应先做一个探讨支配(包括怎样探讨、用哪些工具视察、怎样分工等)。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留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
15、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须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测量的方法。4、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5、将视察后的蚯蚓接着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接着视察。蚯蚓宠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活动目的1、能及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视察报告。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好处。4、能将试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长,活动开场前,对上节课的视察结果进展小组汇报沟通,在沟通后引入本节课要探讨的课题。2、让学生对蚯蚓宠爱的生活环
16、境进展预料,根据不同的预料进展分组。3、试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展提示,不做过多干预。例如,在探讨蚯蚓宠爱枯燥的还是潮湿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及湿土的分界限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留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试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展重复试验才能得出牢靠的结论。4、指导学生根据试验结果检验预料,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视察报告,并进展小组沟通汇报。5、课后组织学生把视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特别重要,是培育学生珍惜生命、酷爱大自然的好时机。蚯蚓合适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视察学生理解到蚯蚓宠爱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肯定的
17、困难。第5课 凤仙花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视察凤仙花。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或借助视察工具视察植物的微小构造。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3、能及其他同学分工进展观测凤仙花的活动。二、教学过程1、活动分组进展,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展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留意提示平安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视察时要留意植物的微小构造,指导学生相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展,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
18、的大自然中进展,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视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相识,比拟它们的一样及不同。3、要让学生先对所视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视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状况和学生的爱好,选择所要视察的植物。4、把视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当让学生画出所视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展沟通。通过沟通、思索,学生会发觉不仅自己视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
19、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搜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展沟通。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一样点及不同点。2、能区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根本器官。3、能及其他同学沟通自己的视察结果。二、教学过程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稳固活动1对植物的相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展比拟,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2、进展沟通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敬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及其他同学的沟通能扩大自己的学问面,进步自己的实力。爱惜花草树木一、活动目
20、的1、利用学到的植物学问,对爱护四周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爱护四周植物的事情。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肯定的方式赞美植物。二、教学过程1、观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2、引导学生爱护植物。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爱护植物的建议。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洁工具相识植物;能仿照别人的支配指定本组的支配;能用图画记录所视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一样点和不同点。第六课、土 壤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支配且课时探讨、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纳以下两种方式进展:(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2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视察土壤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和简洁工具能对土壤进展视察、记录。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4、可以分工合作进展活动。5、在视察活动完毕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本活动在室外进展,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2、采集的土样中假如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视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假如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视察并及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拟,分析土壤中的主
22、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视察。4、指导学生把视察到的结果刚好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展汇报、总结和沟通。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一、活动目的1、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二、教学过程1、先组织学生猜测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供应的工具,设计试验操作的过程。激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3、假如学生设计运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依次操作。由于这个试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试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视察。4、引导学生
23、思索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及用小筛子做的试验结果是否一样?5、教师可以根据状况激励学行进一步探讨,视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视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展有效的视察。这个活动及“埋垃圾”活动有联络,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6、在以上探讨的根底上指导学生相识砂和粘土的特性,探讨的方法主要是比拟。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科学教案 小学 科学 三年级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