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设计:黄双玉教学目的 学问及实力 1驾驭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务,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及方法: 1探讨本文记人散文的构造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看法价值观: 1理解文中阐发的“心中有数”“心手相应”的道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沉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主旨,观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2探究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以诗引入,激发爱好 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行医”古人颇得竹的灵气,植竹
2、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气氛,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及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及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和文及可谈画竹来表现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情及缅怀悼念之情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解背景1.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文章提问:从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明确:文及可 人画筼筜谷偃竹 事记 文体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2.梳理文章构造,整体把握文章第一段 阐述文及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理论的体会。第1层
3、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及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说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及可的画论。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及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说明二人关系感情深沉、密切无间。3.分析行文构造特色,把握文章主旨通观整篇构造,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终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哀思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
4、弟深沉情意和密切无间的关系。三、文本研读,打破重点 提问一: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读到及可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第一件 以裐为袜 恬淡狂放 淡泊名利第二件 绢画玩笑 造诣高深 无拘率直第三件 诗戏太守 为官清廉 不贪图奢侈享乐 生活上的共鸣 人格上的共鸣提问二:第一段作者说“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那么综观全文,文及可提出了怎样的绘画理论?明确:心中有数(第一自然段)神似生于形似(第二自然段)提问三:对于文及可的画论,“我”有怎样的体会?明确: 心手相应 “学” 得意亦得法 特殊强调“学”和“理论”。敬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需对客观事物反复视察,细致探讨,不断视察,不断积累,
5、最终做到“心中有数”“心手相应”。我们平常的学习也是这样。提问四:本文记人、叙事和说理融为一体,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明确:说画竹理 “亲厚无间”记画竹人 抒 情叙画竹事 形散 神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苏轼散文,信笔挥洒则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义脉却流畅完好。“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及可竹法之妙,而公及及可之情,尤为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 邱浚四、寄言同学,延长探究 “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人世多艰,事务繁杂,凡事做之前需全面考虑和支配,做起来才会镇静冷静,胜券在握,在汹涌的社会竞争洪流中奔腾不息,立于不败之地。心中有数,胜利的时机就大了;人生之路上,有
6、恩师导航在前,有父母助澜在后,谆谆训诲切记,声声嘱咐莫烦,明白了他们讲的道理,赶快付诸实际行动,心手相应,胜利的时机就多了。五、布置作业:1自行梳理本文文言根底学问,课后检查。2.完成学海导航作业。附: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学问整理 (一)文言通假 1.及可没及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略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珍贵:珍贵,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或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翻开;今:发送 6.
7、而读书者及之:及,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余因此实之:实,证明 (3)及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致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珍贵:重,以为珍贵,觉得珍贵 (四)一词多义 A.文言实词 1.熟 执笔熟视:细致 而操之不熟者:娴熟 2.语 今语士大夫:告知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
8、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及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构造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及可之言 而读书者及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及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
9、代词,代“文及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推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致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及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附:相关成语兔起鹘落 稍纵即逝 庖丁解牛 可往求之“心中有数”的出处即为本文苏轼及画竹名家文及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心中有数”这一成语就是苏轼赞扬文及可的话,说文及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