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习题集09101(9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习题集09101(92页).doc(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习题集09101-第 90 页第一章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二、填空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2张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3金元四大家创建的四大学派为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4.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并提出了治血证的四大要法。三、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2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四、单项选择题1历史上对内科比较重视,并且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比例关系的朝代是:( B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2创立“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薛已B陈无择C董汲D葛可久E张锐、将温
2、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的医著是:( C )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温疫论湿热病篇五、论述题、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即中医内科。二、填空1素问 灵枢 18 81 2六经 脏腑 3攻下派 补土派 滋阴派 4血证论 四大 三、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答: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的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均有较深刻的认识。2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王清
3、任著的医林改错论述了血瘀证和其它有关杂证,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创立的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四、单项选择题1B2B3C五、论述题1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答: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他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的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 的方法,从而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
4、践基础。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1新感2伏邪二、填空1春秋时期 国著名的医生 提出六气病因学说。 代 对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巢氏所著的 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我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是 ,系统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明确指出病因分为 、 、 。2内经指出:“怒则 ,喜则 ,悲则 ,恐则 ,思则 。”又指出:“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三、简答题简述七情致病的特征。四、单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六经辨证”的书籍是:( )A黄帝内经 B圣济总录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太平圣惠方2下列哪种病因属不内外因?( )A风邪 B七情 C痰饮D刀伤
5、 E疫疠之气3下列哪位医家提出的“新感”与“伏气”学说?( )A李杲 B王孟英 C朱丹溪D吴又可 E张仲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感受六淫之邪立即发病,称为“新感”。2感受六淫之邪不立即发病,经过一个时期方出现病证,称为“伏邪”。二、填空1秦 医和 宋 陈言 诸病源候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2气上 气缓 气消 气下 气结 心 肝 脾 肺 肾 三、简答题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答:七情过激,可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单项选择题 1D 2D 3B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六淫二、填空素问有“风为百病之 ”;“风者,
6、百病之 也”;“伤于风者, 受之;伤于湿者, 受之”;“寒则气 ”; “诸躁狂越,皆属于 ”之论。三、简答题1风热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2寒邪侵表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3火热炽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四、单项选择题1六淫之燥邪易伤哪脏?( )A心 B肝 C脾 D肺E肾2六淫之湿邪易伤哪脏?(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五、论述题简述外感湿邪的致病特点及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法和方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六淫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是淫乱、太过之意。二、填空始 长 上先 下先 收 火三、简答题1答:风热的主要脉证是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
7、,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桑菊饮。2答:寒邪侵表的主要脉证是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3答:火热炽盛的主要脉证是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四、单项选择题1D 2C 五、论述题答:湿是长夏的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而受之。湿为阴邪,湿性粘滞,
8、湿性重浊,湿性趋下,湿易伤脾。证候分类:1湿困卫表的主要脉证是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面黄,舌苔白腻,脉浮濡。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2湿滞经络的主要脉证是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治宜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3湿毒浸淫的主要脉证是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内生五邪2内寒3内火二、填空古有“饮食自倍, ”,“诸风掉
9、眩, ”及“诸寒收引, ”之论。三、简答题1肝阳化风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2脾虚湿困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3脾肾阳虚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四、单项选择题1内生之寒邪易伤哪脏?( )2内生之湿邪易伤哪脏?( )五、论述题简述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内生五邪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2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多由脾肾阳虚而产生,属“虚寒”。3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和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化火”。内火有虚实之分。二、填空肠胃乃伤 皆属于肝 皆属于肾三
10、、简答题1答:肝阳化风的主要脉证是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肌肉瞤动,震颤,或头痛如掣,言语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斜,不省人事,舌红苔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2答:脾虚湿困的主要脉证是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3答:脾肾阳虚的主要脉证是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四、单项选择题1E 2C五、论述题答:内生五邪是指内风、内寒
11、、内湿、内燥、内火(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1)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又可见阴虚、痰火过盛变生而成,常导致眩晕、昏厥、抽搐、麻木、角弓反张等。(2)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多由脾肾阳虚而产生,属“虚寒”,尤以肾阳虚为主,常导致脘腹隐痛、腹泻、肢冷、脉微等。(3)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多和饮食关系密切,常导致胸闷脘痞、纳呆泛呕、尿少便溏、面肢浮肿等。(4)内燥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常导致皮肤干燥、口唇燥裂、目中干涩
12、、鼻孔燥热、渴饮善饥、咽干噎膈、大便不畅等。(5)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内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常导致口疮、心烦、不寐、目赤、口苦、头昏胀痛、腹痛、便秘、吐血、咽痛、咳血、痰黄、溲赤、遗精、淋证等;虚火多由阴血亏损所生,常导致潮热盗汗、颧红耳鸣、虚烦不眠等。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脏腑病机2脏腑病证二、填空1肝在 下, 附其中。肝在体为 ,开窍于 ,肝为 脏,体 用 ,喜 而恶 。2小肠上接 ,与 相通,下连 ,其经脉与 相互络属,故与心互为表里。小肠受盛胃中 ,主转输 , 者输于机体各部,以营养全身, 者渗入膀胱,下注大肠。3膀胱位于 ,其经
13、脉络 ,与 相通,互为表里。有 之功,贮存 和排出 。素问 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 之官, 藏焉, 则能出矣”。4胆附于 ,内藏 ,色 味 ,其经脉络 。主要生理功能主 , 和 胆汁,泄注于 ,协助 的消化。三、简答题1谈谈心脾两虚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2谈谈心肾不交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3谈谈肝气犯胃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4谈谈肝脾不和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5谈谈脾胃不和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6谈谈小肠实热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7谈谈肺肾阴虚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8谈谈肾虚水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四、单项选择题1某男,68岁,自诉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尤甚,胸闷,面色苍白;
14、查舌淡苔白,脉虚弱。下列何证可致本病?( )A心气虚证 B肺气虚证 C脾气虚证 D肾气虚证 E肺脾气虚2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症状是:( )A畏寒 B抽搐 C少气 D心悸 E五心烦热3下列不属于心病常见症状的是:( )A心烦心痛 B咳嗽少气 C失眠多梦 D健忘谵语 E惊悸怔忡4患者咳嗽反复发作,痰粘色白,质稠量多,不易咯出,或伴胸闷气短,舌苔浊腻,脉滑。脉滑为下列何证?( )A痰湿蕴肺 B痰瘀阻肺 C寒湿困脾 D肾虚水泛 E饮停胸胁5下列症状中,不属于燥邪犯肺的是:( )A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B痰稠色黄 C胸痛咯血 D口干鼻燥 E脉浮数6大肠津亏的主要症状是:( )A口干咽燥 B头
15、晕 C口臭 D大便干燥 E舌红少津7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渴喜冷饮,齿龈肿痛或齿衄,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下列何证?( )A肝火犯胃 B食滞胃脘 C胃热 D胃阴虚 E肝气犯胃8胃寒的主要症状为:( )A胃脘疼痛,饥不欲食 B脘腹痞满,肢体困重 C胃脘胀痛,嗳腐吞酸 D胃脘冷痛,得温则减E腹胀纳少,大便溏薄五、论述题1简述脾脏病变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2简述肝脏的功能和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2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二、填空1胁 胆 筋 目 刚 阴 阳 条达 抑
16、郁 2幽门 胃 大肠 心经 水谷 清浊 清 浊3小腹 肾 肾 化气行水 尿液 小便 州都 津液 气化4肝 胆汁 黄 苦 肝 决断 贮藏 传送 胃肠 水谷三、简答题1答:心脾两虚的主要脉证是心悸气短,头昏目眩,失眠,神疲食少,面色萎黄,妇女可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2答:心肾不交的主要脉证是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颧红面赤,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男子可见梦遗,舌质红,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方用交泰丸。3答:肝气犯胃的主要脉证是脘腹胀满,胁肋胀痛,时有胸闷,纳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嘈杂,舌苔薄,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4答:肝脾不和的主要
17、脉证是腹胀肠鸣,不思饮食,便溏,和情绪有关,舌苔白腻,脉弦缓。治宜调和肝脾。方用逍遥散。5答:脾胃不和的主要脉证是脘腹痞满,隐痛,食谷难化,嗳气频作,时有呃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6答:小肠实热的主要脉证是心烦,口疮,失眠,咽痛,耳聋,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利实热。方用导赤散。7答:肺肾阴虚的主要脉证是咳嗽气逆,动则气促,夜间加剧,腰腿酸软,骨蒸潮热,盗汗,形瘦,男子遗精,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肺肾,清降虚热。方用百合固金汤。8答:肾虚水泛的主要脉证是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脐腹胀满,小便短少,或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心
18、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滑。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四、单项选择题1A 2D 3B 4A 5B 6D 7C 8D 五、论述题1 脾脏病变的证候分类有:(1)脾阳虚衰的主要脉证是脘腹冷痛或泛吐清水,喜热饮,腹胀,纳差,或纳后不易消化,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2)脾气不足的主要脉证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或有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也可出现尿如米泔水等证状,舌质淡,脉濡。甚则可见肌肉消瘦,脱肛,动则气坠腰腹等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3)寒湿困脾的主要脉证是脘腹痞胀,纳
19、谷不香,口甜而粘,头身困重,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甚则四肢浮肿,舌苔薄腻,脉濡滑。治宜运脾化湿。方用胃苓汤。(4)湿热蕴脾的主要脉证是脘痞胁胀,不思饮食,厌油恶心,口干口苦,面目身黄,黄染如橘色,皮肤作痒,小便黄赤短少,大便失常,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2.肝在胁下,胆附其中。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肝有疏土助运的功能和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藏魂,主谋虑。(1)肝气郁结的主要脉证是胁肋胀痛,和情绪关系密切,胸闷,嗳气或善太息,纳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20、方用柴胡疏肝散。(2)肝火上炎的主要脉证是胁肋灼痛,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甚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3)肝阳妄动的主要脉证是头痛,眩晕,痉挛,麻木,或口眼斜,言语不清,甚则昏厥,舌体歪斜颤动,舌质红,苔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 4)寒滞肝脉的主要脉证是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受寒则甚,得热而缓,舌润滑苔白,脉沉弦或迟。治宜温经暖肝。方用暖肝煎。(5)肝阴不足的主要脉证是眩晕,头痛,耳鸣,胁痛,麻木震颤,两目干涩,或有雀目,虚烦不寐,舌质红干少津,苔少,脉弦细。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
21、。(6)血燥生风的主要脉证是瘙痒,皮肤干燥,瘾疹时发,肢体麻木,爪甲枯槁,毛发脱落。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元气2宗气3营气4卫气5痰6饮二、填空1四饮是指 、 、 、 。2气病的证候可分为 、 、 、 、 。3气虚证的舌 ,脉 。三、简答题1谈谈水饮壅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2谈谈痰蒙心窍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3谈谈痰郁于肝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气虚的主要症状?( )A五心烦热 B恶寒肢冷 C畏风自汗D潮热盗汗 E舌红苔黄 2下列哪项是气陷的主要症状?( )A面色苍白 B腹部胀满 C腹部坠胀D腹部膨隆
22、E以上均不是3下列症状哪项不是气滞证常见的症状?( )A痛如针刺 B疼痛部位不定 C胀痛D疼痛时轻时重 E疼痛随情绪变化4不属于气逆临床表现的是:( )A咳喘 B呃逆 C嗳气 D腹泻 E呕吐5下列哪项不是引起气滞的原因?( )A情志不遂 B饮食失调 C邪实闭阻D外伤闪挫 E阳虚寒凝6不是肝气上逆临床表现的是:( )A头痛 B眩晕 C昏厥D梅核气 E呃逆五、论述题简述血病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法和治疗主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元气乃先天精气所化,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2.宗气为水谷之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成,藏于胸中,出喉咙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由水
23、谷所化,源于脾胃,为营运于脉中之精气,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4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运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以温养肌肉皮肤,其主要功能为卫护体表,抵御外邪入侵。5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痰生成之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生成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6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产物,并可转为致病因素。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二、填空1痰饮 悬饮 支饮 溢饮2气虚 气滞 气陷 气逆 气脱3淡胖有齿痕 虚无力三、简答题1水饮壅盛的主要脉证是脘腹坚满胀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咳唾胸胁引痛,或喘咳不能平卧,舌苔
24、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治宜攻逐水饮。方用己椒苈黄丸或十枣汤。2痰蒙心窍的主要脉证是神识昏蒙,或昏倒,不省人事,咽喉痰鸣,或胸闷心痛,苔白腻,脉缓。治宜开窍化痰。方用导痰汤合苏合香丸。3痰郁于肝的主要脉证是咽中似有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作,胸闷咽塞等。治宜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四、单项选择题1C 2C 3A 4D 5E 6E五、论述题血病可分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虚的主要脉证是眩晕,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治宜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血热的主要脉证是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或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25、治宜凉血清热。方用犀角地黄汤。血寒的主要脉证是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血瘀的主要脉证是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血瘀不散,结成肿块,面色青紫,肌肤甲错,可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可有瘀点,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血溢的主要脉证是凡血溢脉外即是血溢。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及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证。属血热妄行者,治宜清热凉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宁血,方用用茜根散;属气不摄血者,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
26、汤。第六节 分类学一、名词解释1热病2杂病3外感疾病4内伤疾病二、填空1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 与温病,温病又分为 病与 病。2内伤病证分为肺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 病证、 病证、 病证、气血津液病证。3风温、冬温、 、 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属伏气温病。三、简答题 1脾胃病证都包括哪些病证?2简述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3气血津液病证包括哪些具体的病证?四、单项选择题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哪一项?( )五、论述题试述内伤病证的分类。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热病包括一切有热证,而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发生病理改变的病证。2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27、。3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疾病。4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的疾病称为内伤疾病。二、填空1伤寒 温热 湿热2心系 肾系 经络 3暑温 秋燥 三、简答题 1脾胃病证包括胃痛、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虫证。2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等)而引发。两类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按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和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有热证而以六
28、经、三焦、卫气营血为发生病理改变的病证,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3 气血津液病证包括汗证、消渴、痰饮、积聚、内伤发热、虚劳、瘿气、血证、厥证、郁证。四、单项选择题E五、论述题1试述内科常见病的分类。(1)肺系病证:咳嗽、喘证、哮证、肺痈、肺痿、肺胀、肺痨。(2)脾胃系病证:胃痛、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3)肝系病证:眩晕、中风、胁痛、黄疸、鼓胀、痉证。(4)心系病证:心悸、胸痛、失眠、多寐、癫狂、痫证。(5)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遗精、腰痛、耳鸣、耳聋。(6)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痿证、头痛。(7)气血津液病证:汗证、消渴、痰饮、积聚、瘿气、血证、厥证、
29、郁证。第七节 治疗学一、名词解释1正治2反治3扶正4祛邪二、填空1预防为主包括 和 两个方面。2内治法包括汤、散、 、 、 、酒、注射液等。三、简答题1简述医护结合的治疗原则。2简述汗法的临床应用范畴。3简述和法的临床应用范畴。4如何理解整体论治的法则。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治疗法则不属于反治法?(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和法的适用范围?( )五、论述题1怎样理解“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2如何理解“扶正与祛邪”的治疗法则?3试述下法的具体运用及其禁忌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正治则
30、适用于疾病的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如使用“热因热用”治疗真寒假热证。3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法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4祛邪是指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二、填空1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2丸 膏 丹三、简答题1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须重视调摄护理,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的运用也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施护,随证而异。如对风寒表
31、证,在解表发汗时,护理上不仅应避免病人再受风寒外袭,而且还要酌加衣被,给予热汤、热粥,促其发汗,才能增强其治疗效果。2汗法适用于一般外感初期、水肿和疮疡病的初期及斑疹将透的阶段。临床上通过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治疗表实证;通过滋阴发汗、助阳发汗治疗虚人表证;通过发汗透发疹毒;通过宣肺利水治疗水肿初起等证。3和法适用于少阳证、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肝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临床上病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而汗、吐、下法又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可使用和法。具体治则有和而兼汗、和而兼下、和而兼温、和而兼消、和而兼补等。4由于人体脏腑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又与自然界保持着
32、密切的关系。人体任何局部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全身,因此临证立法选方时,既要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要通过整体调节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同时还应结合天时、地理、个人体质等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四、单项选择题1C 2D 3D五、论述题1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邪正盛衰,病因病证缓急,旧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与里证同在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而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当标病甚急,如不及时处理,则危及患者
33、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必须抓紧时间,抓住病机,尽快解决标病。缓则治其本是指在标病缓解之后或无明显危重证候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发病的根本原因或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此原则是对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根本原因或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故对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有重要意义。如标病本病并重时则必须标本兼顾,最终是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2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而治疗疾病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从而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扶正的补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适用于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
34、等,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在具体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还有先扶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兼用之别。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而以正虚为主的病证,正气不耐攻邪,当先扶正,待正气恢复后再攻其邪;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正虚邪实,而正气尚能耐攻,或祛邪同时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故先祛邪气,邪退正虚时再予扶正;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之证。扶正祛邪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根本。3下法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病,因临床证候不同,下法又可分为寒下、温下、逐下、润下、通瘀、攻痰、驱虫等许多
35、具体的治则。下法的禁忌证:凡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不可下;年高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而大便艰难者不宜峻下;妇女妊娠或行经期间也应慎用。使用下法时应以邪去为度,不宜过用,以防正气受伤。第三章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及病历书写一、名词解释1临证方法2论治二、填空1诊断是辨证的结果。它包括二级诊断,一是 或 的诊断,二是 的诊断。2论治的要求,要作到据证立法、 、 ,灵活变通,以达到理、法、方、药的贯穿一致。3中医临证的方法一般概括为诊察、 、 三个方面。4中医病历的书写,一般要求使用规范的 术语。三、简答题简述诊察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1试述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2试述门诊病历的书写
36、格式及内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临证方法就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包括诊察、辨证、论治三个方面。2论治是根据诊断研讨确定治疗方案、治则、主方或基础方、药味组成、剂量、煎法、服法、调养宜忌的过程。二、填空1病名 证名 证候 2以法选方 按方遣药 3辨证 论治 4中医名词三、简答题(1)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工作单位、婚姻、性格、爱好、信仰、居住条件等。(2)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最痛苦的症状、诊治过程及疗效、患者就诊时的全部病证等,并通过询问病史确定主诉内容。(3)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家庭成员疾病或死亡情况、个人史、妇女的经带胎产史及药物
37、过敏史等。(4)通过中医的望、闻、切诊和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查体以发现阳性体征。四、论述题1 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包括诊察、辨证、论治三个方面。诊察主要是通过四诊获得辨证所需的全部资料;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机转化,最后得出病证的名称和证候的名称;论治是根据诊断的结果研讨确定治疗方案、治则、主方、药物组成、剂量、煎法、服法、调养宜忌等过程。临证的要求是诊治正确而迅速,理论方剂的丝丝入扣,以求获得好的疗效。2门诊病历的书写格式及内容如下:门诊病历年月日 科别姓名 性别年龄 职
38、业主诉:病史:主证发生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重要的既往病史、个人史和过敏史等。体格检查:记录生命体征、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以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舌象、脉象。实验室检查: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结果。诊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西医诊断:处理:(1)中医论治:记录治则、方剂和用法等。(2)西医治疗:记录具体用药、剂量和用法等。(3)进一步的检查项目。(4)饮食起居宜忌、随诊要求和注意事项。医师签名: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 冒一、名词解释二、填空1感冒的发生,以 、 季节为多见。2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症,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 之品。3感冒的病机为邪从 、 而入,侵
39、犯肺卫出现 、 等症状。三、简答题1感冒的证候特征是什么?2如何辨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 感冒与温病如何鉴别?四、单项选择题1感冒的主要病因是:( )2感冒的病位在:( )3感冒的治疗原则是:( )4暑湿感冒的主方是:( )A.银翘散 B.新加香薷饮 C.荆防败毒散 D.参苏饮 五、论述题1如何区分感冒的风寒与风热证? 2风热感冒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药。六、病例分析王某,女,34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1天。患者昨日下午突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咳嗽,吐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写出证候分析、诊断、治法和方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40、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2指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力较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的感冒。3指感冒病情较重,并且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相类似的感冒。 二、填空 1春 冬 2清热解毒3皮毛 口鼻 卫表失和 肺失宣肃三、简答题 1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证候。2一般感冒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证候特点为形实、邪实、证实,属实证,无传染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
41、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患病之人而诱发。证候特点多实证,也有虚实相兼,病情较重,有传染性,病程较长。3感冒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似,尤其应把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加以鉴别,但风温病势急骤,多见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四、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B五、论述题1两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2风热感冒以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为主证。治宜辛凉解表,清肺透邪。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方剂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甘草。六、病例分析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无汗;寒邪阻滞经络,则头痛,肢体酸痛;风寒袭肺,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