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41页).doc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4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习题(41页).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各家学说习题-第 41 页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心、肝、脾、肾的本气是()“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二)B型
2、题E.痰生热,热生风 、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
3、.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
4、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
5、,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9.对里证
6、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消渴、消中、肾消三种。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1.对。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2.错。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对。“清热养阴”为中心。4.错。刘
7、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5.错。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7.对。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重视小运主气。(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
8、“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
9、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五、 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
10、。“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3.
11、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
12、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
13、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二)B型题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6.张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1.A
14、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2.李杲提出脾胃虚弱,阴火上冲,郁于脾土,充斥于肌表而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2.ABDE李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3.以下哪几项是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ABC)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李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E)5.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张在方中少加()5.BD李杲治内伤热
15、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二、 名词解释题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阴”在内经中是“内”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阴火是指由于内伤脾胃,中气不足,中焦湿浊下流,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气化不行,郁而生热的内伤发热。因为下焦是阴气所主,而肾间又有湿热邪气,故李杲称之为阴火。他说:“阴气盛,并从其为害之所及,名之谓“阴火”。2.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3.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大热有汗,
16、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三、填空题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李杲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4.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升阳益气对脾胃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即便也有间用苦寒降火的方法,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5.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即甘温除热,升阳散火6.李杲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是黄芪,作用是补脾益肺。7.李杲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不过在掌握上,升发是主要的,潜降是权宜的8.李杲强调补中益气汤中,除湿
17、热烦热的三味圣药是人参、黄芪、甘草。四、判断题1.补土派的先导者李杲,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创制了“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对2.李杲既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也强调脾胃之气的潜降。2.错。李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阴火的潜降。“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3.错。李杲论气火失调,是指人体元气和阴火的关系失调。4.李杲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4.错。李杲认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5.李杲认为脾胃内伤,湿浊下流,致阴火上冲的发热表现为骨蒸潮热。5.错。骨蒸潮热为阴虚发热的特征。6.李杲将头痛时作
18、时止,手心热,手背不热作为内伤热中证区别于外感病的证候特征。6.对。李杲认为内伤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时作时止,发热以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为主。7.李杲的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8.李杲对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充实皮毛,阴火盛于表而不能发泄之证,治以升阳益胃汤。8.错。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用升阳益胃汤。五、 简答题1.简述李杲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1.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疲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
19、,损伤脾胃而致内伤。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再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除此之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2.简述李杲所论内伤与外感发热的不同机理。2.答: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3.简述李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答:李氏
20、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补土一派,李氏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实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明代薛立斋、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在继承李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使脾胃学说内容更臻完善,从而形成中医治病,注重脾胃这一根本治疗思想,其他如丹溪虽为滋阴派,但他治杂病,亦善学东垣,极重胃气;汪石山也继承东垣学说,喜用参芪;叶天士为温病学家,亦在东垣基础上,创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备。六、 问答题1.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1.答:(1)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
21、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2)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人,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人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人的枢纽。(3)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人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2.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2.答: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元气不
22、足时,阴火则亢盛;若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一证,正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热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3.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3.答:李氏注重脾气升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于运用补脾升阳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所谓
23、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能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4.李杲脾胃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4.答:李氏以脾胃统论,这就忽略了脏腑各有特点。不能统以补气升阳一法来概括脾与胃的治疗,也不能以喜升、喜温、喜补包括脾与胃全部生理特性。实质上,李氏所论的脾胃,仅指脾的生理、病理、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各家 学说 习题 4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