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趣谈(5页).doc





《中国饮食文化趣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趣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饮食文化趣谈-第 5 页中国饮食文化趣谈摘要:也许只有中国人把“吃”当成头等大事。当代有相关学者将中国文化归为吃的文化,而将西方文化归为浪漫文化,其实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把人类的基本需求概括得如此简洁,而且把吃吃喝喝与男女恋情的顺序搞得这么明白。而那时,中国的美食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都十分单调。在以下这篇文章里,论述了在之后的2500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是怎样与各种偶然、必然的历史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演化成了今日“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的中国菜谱系。关键词:饮食;文化;历史;演化前些日子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又把我们拉回了美食的世界。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让数亿中国人口水和眼泪齐下的背景音乐,都无一不让我们感慨中国的博大精深、文化的深刻魅力以及食物的独有美味。那么数千年来,中国人是怎么一步步征服那些美味,怎么调制出那些味道,地域的饮食差距是怎么形成的,最后成就独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呢?1 主食:征服稻米和小麦一场史前大火让人类发现了“烤肉”这种美味,但众所周知,直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种植农作物。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并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
3、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告别了朝不保夕的狩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当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烧烤”,并不适合这些几乎不含水分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他们发明了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但是更像粥或者稀饭。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后代的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
4、都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方人首屈一指的主食。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占领。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聪明的祖先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那原本是为谷物脱粒而发明的,弄熟了一尝,嘿,味道还真不错,而且比一粒一粒的好嚼多了!要知道,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每餐都是要跟带壳的谷物“死嗑”的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都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
5、所有面食。当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 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都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 至于面条,历史就更悠久了。学界曾一度认为它是东汉时期由中亚传入中国的外来物,但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老祖”推翻了这个结论,将面条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往前推了约2000年。2 肉:从鸡、羊肉到猪肉的转变土地养活了我们的祖先,还让他们安顿下来、安居乐业,并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也有代价没肉吃。尽管先秦文献中关于“羹”(即肉汤)的记载名目繁多,羊羹、豕羹、犬羹、兔羹、
6、鳖羹、鱼羹等等,但它们绝大部分只出现在皇室贵族的餐桌上,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 还不如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为此,孟子还提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社会理想:让每个人在70岁的时候都能吃上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何况当时,统治者也不是天天能吃到肉。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只有在祭祀时,天子才能宰牛,诸侯才能杀羊,平时“诸候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人就幸福得多,发达的畜牧业让他们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种“粮多肉少”的局面,直接奠定了中国人主副食相结合的饮食结构:供应相对充足的主食负
7、责充饥,奢侈的副食北方的禽畜肉、南方的水产乃至品种有限的蔬菜则作为辅助下饭、解馋。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胃依然保留着远古的记忆,即使是号称“无肉不欢”的食客,也很难坚持顿顿去西餐厅饕享硕大的牛排。中国人对猪肉的热爱倒是比很多人印象中要晚得多。从礼记王制中的排序便可看出,作为一种食物,猪肉的地位远不如牛羊肉,甚至都比不上狗肉。直到物产大大丰饶的唐代,人们的肉食还是以羊、鸡肉为主还记得孟浩然的那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吗?如此局面,和中医不无关系。梁代名医陶弘景和唐代名医孙思邈都认为猪肉“味苦,虚人”,久食容易生病。但这也间接导致了猪肉成为一种平民食品,因其“价贱如泥土”这话出自苏轼的猪肉颂,接
8、下来两句是“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接下来,随着“东坡肉”的发明,猪肉大受欢迎,再加上宋朝羊肉供应逐渐紧缺,前者渐渐有取而代之之势。尽管随后蒙古族的南下、元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猪肉地位的上升,但它还是在明朝初年成了中国人的首选肉食,并封“大肉”称号。3 蔬菜:烹饪在宋朝有人说,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美食家”。有人做过统计,仅在他诗歌中出现过的食材种类就多达98种,粮食、鸡鸭鱼肉、野味、水果蔬菜,不一而足,这还不包括由它们加工而成的食物的名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朝人的口福。的确,要谈“吃”,宋朝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时间点。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料理”从中古到近世的转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宋朝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饮食文化 趣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