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应对策略(7页).doc
《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应对策略(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应对策略(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应对策略-第 7 页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应对策略 第一,样本中相关报道个案主要集中在近5 年,其预示着,随着中国“少子老龄化”、高龄 化和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的发展,中国 空巢老人孤独死事件将有明显而持续的增加趋势。第二,对样本中个体特征变量的分析表明, 由于中国尚处老龄化发展初期,样本的年龄构成 具有“低龄化”特点,这不同于日本高龄者占 “孤独死”主体的情形。样本的性别比和城乡比 显著失衡,能否代表全国的分布水平还需进一步 的数据考证。在婚姻构成上,未婚者、在婚者、 离异者三者比较接近,丧偶者占比最高,死者中 绝大多数有存活子女。第三,对样本死亡状况的
2、分析显示,中国空 巢老人绝大多数是在死后的当天或数日内被发 现,这与日本高龄老人死后至少一周以上才被发 现有很大差别。在有确切信息提供的个案中,发病猝死、受伤或他杀、自杀等非正常死亡的占比 最大,超过七成;其次是因病、饥饿或自然死亡 的。在死者后事的料理中,子女及其他亲属成为 主体,占到七成左右。第四,对死者生前生存状况的分析表明,样 本中空巢老人一人单住成为主体,占八成以上。 死者生前的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均不容乐观,大 多数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及以下,自理能 力维持在基本可以或部分失能状态。子女照顾方 面,一小部分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无人照顾,是空 巢老人中最为凄惨的群体;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受
3、 到子女定期照顾的并不多,只占样本的两成左 右;约六成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常年空巢而居,得 不到子女的照顾,甚至缺少子女起码的问候。 由此可见,大多数空巢老人面临着“养儿 难以防老”的尴尬境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 无法进行随机抽样并获得大规模的样本,网络媒 体报道的侧重点使得样本部分变量信息不详。在 具体的资料搜集过程中,本研究虽然克服了方法 上的障碍,但是变量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样本的代 表性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的上述结论不 能推论总体,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本文对中国 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进行了探索性、前瞻 性研究,研究中发现的若干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和探讨。第
4、一,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说明 了什么问题?有研究者对比“六普”和“五普” 数据发现,近10年来中国家庭迅速向规模微型 化、结构扁平化、类型特殊化方向发展。家庭的这种变动趋势,意味着家庭养老育幼功能在急剧丧失。毋庸讳言,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 的频繁发生本质上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 果。本文的统计结果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送 终”。然而,今日之中国,伴随着市场化改革、 社会急剧转型以及生育控制政策的长期施行,家庭已不具备传统家庭养老所必需的社会经济、人口和道德基础。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空巢 老人遭遇的养
5、老困境,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和 “失独”老人,他们的晚年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可谓“凄凄惨惨戚戚”。第二,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空巢老人“孤独 死”现象?如上所述,中国空巢老人孤死家中 的公开报道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已经不是个 别地方的个别案例。“孤独死”现象最早发生在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刚刚步入老龄化社 会,当时并没有引起日本社会应有的警觉和足够 的重视。经过30多年,当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 社会后才明白,“狼终于来了”。虽然最近几年 日本从政府到民间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举措,但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龄者“孤独死”问题,仍然 显得力不从心。反观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 “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发展中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空巢 老人 孤独 现象 应对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