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1(29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护理学基础1(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基础1(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护理学基础1-第 29 页中医护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教学目标:识记:1、能复述中医护理学的概念2、能明确个历史阶段著名医学的著作、护理观点及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理解:能概述中医护理发展的沿革(7个阶段)。一、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弱、残、中青年健康等人群,加以照顾和指导,你、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和维护、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卫生保健起源、药物起源、外治起源、针灸起源(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1)、个人卫生保健2)、改善环境卫
2、生3)、饮食方面4)、重视情志5)、认识疾病方面等 周礼.天官中“徒”就兼有护理职能(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药物灌肠法;急救护理。3、华佗;五禽戏(虎、鹿、熊、猿、鸟);麻沸散(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1、孙思邈(1)医德高尚(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3)重视食疗(4)饮食护理(5)生活起居(6)用药护理(7)精神调养(8)老年人养生(
3、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4、专科护理发展(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1、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对外科手术器械进行煮沸消毒;用香料药粉作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备用的最早文字记载。2.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3、金元四大家(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李时珍 本草纲目2、温病护理:(1)吴有性:温疫论(2)吴鞠通: 口腔护理(3)叶天士:温热论(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建国至今)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教学目标:识记:1.以下定义: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理解:1、人体是有机整体2、症、证、病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中医
4、思维特点(自学)应用:能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一)整 体 护 理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方面 (2)生理功能方面(3)病理变化方面 (4)诊疗方面(5)精神因素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1)从时间方面: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从空间方面二、辨 证 施 护1、定义: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护理措施。2、辨证与施护的关系: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标准。3、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
5、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4、“证”“症”“病” 三者间区别与联系区别:(1)“症”:即症状和体征,包括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是疾病反映的个别、表面的现象。(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3)“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联系(1)病和证都是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一阶段。(2)症状
6、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3)一病可有不同的证侯组成,而同一证侯又可见不同疾病过程中。(4)症状常用来作为病名。(5)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疾病的内容。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教学目标:识记:1.概念:正护法、反护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理解:中医护理原则的意义应用:能举例说明中医护理原则的具体应用一、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法则。(一)中医护理的总则1、护病求本,以平为期。2.知常达变,因势利导
7、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扶正祛邪2、调整阴阳3、正护法与反护法4、标本缓急5、三因制宜6、治未病1、扶正祛邪【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正盛邪自祛”)(1)食补与药补(2)调摄精神情志(3)动静相宜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邪去正自安”)应用:扶正: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祛邪: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以邪实为主。(淤血所致的崩漏)扶正祛邪兼用: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1)调整阴阳的概
8、念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 实证:实者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损其阴盛,治寒以热)虚证:虚者补之(滋阴以制阳;扶阳以制阴)1)正护法(逆护法):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2)反护法(从护法):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服药护理的反佐法.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真寒假热)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真热假寒)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方法。(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腹胀便秘)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
9、方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积滞伤食所致腹泻、瘀血内滞所致崩漏)4、标本缓急原则:急则护其标(大出血者),缓则护其本(虚劳内伤的阴虚发热初期;抽搐缓解初期),标本同护法(肾炎+风寒感冒)5、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概念:根据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应用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2)因地制宜概念: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应用:P25 (3)因人制宜概念: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应用:在治疗护理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 6、治未病1)“
10、未病”的三层含义:“未病”“无病”,即健康状态。“未病”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处于“潜伏”时期。 “未病” 已病而未传。2)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未病先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提高正气抗邪防止病邪侵犯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清代名医叶天士 :“先安未受邪之地”;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第四章 整体护理识记:1、概念:整体护理(两种)、护理程序。1)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适合患者需要的最佳护理。是在
11、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护理方法。2)中医整体护理: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及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辨证施护和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为患者提供“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最佳护理。3)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服务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诊断=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理解:1、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与护理学的整体护理的异同。中医整体护理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更突出个性化、人性化现代整体护理观:护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护理过程是一个整体;概念具有统一性2、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与护理程序区别
12、与联系。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护理程序都是护理工作一种方法,二者都具有循环、持续、动态的过程。运用方法不同,目标一致。护理程序应用范畴更为广泛。中医护理诊断更形象、具体地表述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中医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五章一般护理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病症后期护理、预防护理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教学目标:识记:1、生活起居护理的具体内容2、解释下列术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理解: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生活护理中的作用。2、如何正确调整病室环境,以利于患者。 应用:能明确如何根据四时气候变化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1、法
13、于阴阳,和于术数:效法于阴阳变化规律,通晓各种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养生方法。2、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1)顺应四时调阴阳(2)环境适宜避外(3)起居有常适劳逸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阴气。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冬病夏养”)秋冬养阴(慢性疾病,更年期阴虚内热)一、顺应四时调阴阳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即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二、环境适宜避外邪(一)自然环境:防六淫: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二)居室环境:1、病室安静、通风 切忌对
14、流风2、病室温度、湿度 18-20 3、病室整洁、阳光充足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取。”“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五劳所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第二节情志护理教学目标:识记:1、下列术语:祝由,以情制(胜)情(相制),移情,顺情从欲。2、情志护理的原则。理解:1、情志护理的方法。2、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应用:分析病例,制定正确的情志护理方案。一情志护理的原则1、诚挚体贴,一视同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2、观察了解,因人施护:老年人,妇女,小儿,手术病人3、避免刺激,稳定情绪:语言、环境(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2、情志异常,内伤
15、脏腑(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1、保持乐观情绪2、避免七情过激二、七情致病与治病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三、情志护理的方法(一) 说理开导法“告知以其败”: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认真对待疾病,既不轻视,也不畏惧恐慌。“语之以其善”:告知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配合,及时治疗,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告之以其所苦”:指帮助患者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二)移情易性法又称转移法,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以解脱不良情绪的
16、方法。“祝由”: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方法。又称“移情变气”。(三) 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指以一种情志制约另一种情志,以淡化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四) 释疑解惑法 (五)发泄解郁法(六)暗示疗法(七)顺情从欲第五节 病症后期调护教学目标:识记:1、能准确复述病证后期调护的内容2、食复、劳复应用:能根据本堂内容,对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制定出病证后期护理方案。一防止因风邪复病:扶正助卫(补益脾肾,日光晒浴);谨避风邪 二防止因食复病:(合理施
17、养;注意忌口)食复:指大病初愈,脾胃尚虚,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者。病后初愈者饮食的基本要求:1.要根据体质的不同、身体恢复的程度、疾病的不同等辨证施养。2、予易消化饮食,食物须烂煮去油,务求清淡,且须少量递进,以防胃弱不化,宁可少食,切忌贪多强食。3、注意洁净卫生。三防止因劳复病劳复:指大病初愈,因精神疲劳或形体劳倦及房室不洁引起疾病复发。四防止因情复病 五防止因药复病第六节 预防护理(治未病【同第三章】)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可扶助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第六章 中医用药护理 一、煎药用具1.合适用具:陶瓷罐、瓦罐、砂锅;搪瓷锅、玻璃杯、不锈钢2.禁忌用
18、具:铁、铜、铝、锡等容器二、煎药用水 1.水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纯净水。共同点:澄清、洁净,矿物质少。2.水量:方法1:每1g药+约10ml水。(其中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30%留待第二煎。) 方法2:第一煎加水至漫过药物35cm,第二煎加水至漫过药物23cm。注意:一次加足为宜3.泡药: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时间因药材而定。4.泡药时间: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复方汤剂煎前浸泡3060分钟。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三、煎药火候和时间1.火候:先武火后文火。不宜频繁开盖,忌沸水煮药。一般采用两煎法。2.两煎的原因:第一煎
19、、第二煎70%80%的有效成分已经被煎出,第三、四煎余下的20%30%3.煎药时间:清热解表药: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0分钟;滋补药: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有毒性药物:久煎 6090分钟一般复方: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先煎:多泥沙(灶心土、糯稻);贝壳矿石类(石决明、牡蛎);质量轻(芦根、玉米须);有毒类(附子、乌头、半夏)后下:芳香、易挥发类(薄荷、木香、砂仁、白豆)包煎:粉末类、含绒毛类(旋覆花、滑石、车前子、海金)另炖:贵重药(人参、鹿茸、羚羊角、犀角)烊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鸡血藤、蜂蜜、饴糖)磨汁:犀角、羚羊角冲服:
20、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四、给药时间1.子午流注(人体气血盛衰):心脏:午时最强,子时最弱。肾胀:酉时最强,卯时最弱。2.选择用药时间:降药用于降时;升药用于升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阳药用于阳长之时3.确定用药时间:一般疾病分次口服给药,一日量分23次消导药:饭后服; 健脾药:饭前服;安神药:睡前半小时服; 滋补药:空腹服急性热性病:采用频服法,可2小时服一次。 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治咽喉疾患药:不拘时间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润肠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用。止泻药:及时给药,按时服用泻止停药。 调经药:经前与经期服用不同的药物。五、辨 时 给 药 法教学目
21、标(应用):能根据辨时给药的理论因人制宜为病人实施用药护理。辨时给药法:是在昼夜周期中,在人体生命节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方药性能、病位所在脏腑的节律特性,选择符合生理节律的服药时间,从而激发相应的生理机能,顺应时间节律与生命节律的和谐,以达到提高药物效应目的的一种服药方法。常用辨时给药法(一)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1、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上午服用2、发汗透表药宜于午前服用3、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4、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二)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1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2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3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三)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用治疗疟疾的恶寒发热,宜在发作前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基础 2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