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页).doc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5 页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和谐和中庸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古代文学的历朝历代作者不仅懂得了和谐的重要和美好,认识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且把和谐、中庸作为一种原则,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一、含蓄、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学对情感的理性表达方式,显然与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中庸、平和的精神有关。也正是这样一种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在小说、戏剧、散文创作中很少以剑拔弩
2、张的方式来表达狂喜或者狂怒的内心情感,而多追求含蓄委婉、中和节制的表现风格;在诗歌创作中也不乏真挚动人的情歌渲染,但却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的迷狂程度,而是以一种简约、平和、朴实的手法追求意境的隽永深沉。和谐、中庸、平和的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开中国文学史,首先看到的就是关雎。关雎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很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关雎以水鸟和鸣起兴,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即给人一种温暖和谐,
3、人与自然无限亲近的感觉。关雎是首爱情诗,他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诗歌所写的恋爱行为,是非常有节制性的。这首诗虽写的是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当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在那里辗转反侧,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读者由此产生的感动和激动,也不致过于激烈。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意思是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在孔子看来,文学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具备理智和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
4、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包含了孔子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这正是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原因之 一。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
5、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在情感表达上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并且常借助神话运用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激情。但是李白的激情里没有得意之外的忘乎所以,更多的是对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恰到好处的体验倾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之情,欢乐之中有忧愁,潇洒却又不如意,反
6、映的仍然是中和,是情感有限度的宣泄;是情和理的和谐、心境的和谐,符合文学描写中的中和原则。二、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于深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描写成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很少像古希腊文学那样,表现出一种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与命运、与社会整体的对立与抗争。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几乎没有古希腊文学所有的那种以悲壮的毁灭为结局的英雄史诗和悲剧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见到的通常都是知天乐命的达观态度。中国古代文学所具有的乐观人生态度,渗透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其中以古典戏剧尤为明显。在乐观精神的熏陶下,中国古代戏剧往往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一桩冤案终
7、会昭雪;一对有情人的生离死别总会在重逢后才落幕;而公子的不幸落难也总是以状元及第来结束不堪回首的的艰辛人生。如此等等。诗歌也是如此。自诗经、楚辞以来,诗歌固然一直有写愁怨的传统,但这种描写却总是基于对人生的肯定和生命的热爱。在古代诗人中,有积极入世的诗人,也有主张归隐的诗人,但却没有悲观厌世的诗人。这其中,积极入世的诗人及其作品中凸出的固然是知天乐命、刚健有为的人生精神,主张出世归隐的诗人及其作品也同样充满着乐观情绪,同样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乐天知命是因为和谐。但在现实中总有不和谐的音符,美好会被毁灭,冲突不可调和。但是在“中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仍然会以乐天知命的态度
8、来解决这一切。具体途径有两个:一是对现实回避和超脱,另一个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即“大团圆”的结局。陶渊明仕途失意后并没有悲观颓废,而是写了大量田园诗,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在他笔下,田园几乎就是自由自在、质朴纯真的所在,是与官场、尘世相对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就是归自然居。所以,当他退出官场而“归园田居”时,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愉悦、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从田园风光当中得到了归宿感。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详和乐的社会。充分反映了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之时仍然能保持平和、
9、恬淡的心态和身心的和谐。金瓶梅写了一个污浊的世俗世界,写出了种种人情世态的炎凉和丑恶。西门庆在时,家中的繁华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西门庆一死,立刻树倒猢狲散,败得快而惨。这种世情之恶应该如何解决?作者把视觉和出路都转向了空,把一切功名、富贵、情爱、欲望和仇恨都看成空,让吴月娘从尘俗的痴迷中顿悟,把西门庆的遗腹子送给和尚出家。古代文学中,以出家作结局的作品绝不在少数。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也是以出家作为回避和超脱现实的出路。中国古代文人们往往在现实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美好理想转移为浪漫手法,去尽心描绘来世理想或“大团圆”结局。汉乐府焦仲卿妻,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受到挫折,于是双双以身徇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重要组成 部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