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1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第 15 页附件: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改良计划*。一、中国奶牛遗传改良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公牛培育进程明显加快,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的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不断增加,促进了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转化增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培育了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1985年,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通过国家
2、审定,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该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荷斯坦牛,经纯种繁育以及与地方黄牛进行杂交并长期选育而成。2006年,中国荷斯坦纯种牛及杂交改良牛存栏约1200万头,已成为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二)奶牛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注:中国奶牛主要包括中国荷斯坦牛、乳用西门塔尔牛、奶水牛、褐牛和三河牛等品种,其中荷斯坦牛是中国奶牛的主要品种,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以上。本改良计划特指中国荷斯坦牛,其他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参照执行。近年来,中国荷斯坦牛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500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00公斤以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已经达
3、到6500公斤,一些规模奶牛场已经超过9000公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规模奶牛场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分析原料奶产量和成分,科学配置奶牛日粮,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有效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存栏头数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19万吨,奶牛存栏1363.2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倍和倍。(三)种公牛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种公牛站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种公牛站49家,存栏中国荷斯坦采精公牛1319头,年生产优质冻精2574万剂。近年来,通过国家支持和自我发展,种公牛站基础设施明显改
4、善,大部分种公牛站冻精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冷冻精液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冷冻精液合格率为96%,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四)种公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奶业协会自1983年开始组织全国联合公牛后裔测定,迄今参测青年公牛965头,已公布17批后测结果,经验证的优秀种公牛达84头。2007年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优先选择56头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公牛作为种源,对我国奶牛的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育种体系,成功选育出1
5、8头优秀种公牛,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奶牛育种理论和方法。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现代奶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奶牛单产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我国牛奶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奶牛数量的增加。从1999-2006年,全国奶牛存栏增加了2.9倍,而成年母牛年平均单产仅增长了18%。目前,我国荷斯坦牛单产只有4500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00公斤,发达国家在8000公斤以上。二是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滞后。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还处在起步阶段,参加测定的奶牛数量还不到存栏数的1%;大多数奶牛养殖不能以生产性能测定为依据,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6、三是缺乏自主培育种公牛能力。目前,我国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尚未建立,90%以上的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部分种公牛站后备公牛严重缺乏,面临种公牛断档问题。此外,奶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和遗传评估等工作还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影响了奶牛繁育育种相关工作的推进。二、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必要性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是指通过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定、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人工授精技术等手段,提升牛群遗传水平,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牛群产奶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对促进我国奶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有利于建立奶牛生产基础数据库。通过个体系谱资料记录、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进
7、行综合遗传评定,可以科学判断奶牛个体的种用价值,为选择建立良种核心群,培育种公牛和生产优质胚胎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奶牛体型鉴定体系和制度尚不健全,遗传评定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全国奶牛品种登记工作尚不规范,登记数据缺乏可靠性和权威性,登记牛的使用价值难以完全体现出来。尽快完成品种登记、体型鉴定和遗传评定工作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推进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健全奶牛良种登记制度,可以为奶业群体遗传改良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二)有利于增强培育种公牛的能力。种公牛遗传品质直接关系到牛群遗传改良效果,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种公牛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贡献率超过75%。选育种公牛最可靠的方法是后裔
8、测定,即通过公牛女儿的生产成绩衡量种公牛质量。但我国的公牛后裔测定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和体系不完善;参加后裔测定的青年公牛数量少;缺乏系统可靠的生产性能测定记录,所提供的女儿性能记录数达不到准确评定种公牛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定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可以增强我国自主选育培育优秀种公牛能力,改变种公牛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三)有利于提高奶牛生产水平。良种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实践表明,中低产奶牛通过使用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的持续改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水平。一头优秀种公牛通过其冷冻精液的推广应用,每年可以改良产生7000头左右的优质母牛。应采
9、取有效措施,通过良种补贴等方式,大力推广优秀种公牛冻精的使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既是培育种公牛和奶牛良种登记所必需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产奶量和乳成分分析,可以实现“测奶科学配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目前,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数量每年只有10万头左右,既不能满足全国牛群遗传改良的需要,也达不到提高牛群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实施牛群遗传改良计划有利于提高我国奶牛群生产水平。(四)有利于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饲养23头奶牛才相当于发达国家1头奶牛的产奶量,而在饲料、人工、防疫等方面的费用成倍增加,也影响了奶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我
10、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缩小与奶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通过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动奶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奶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国外奶业发展经验表明,实施国家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对于推动奶牛生产水平提高作用重大。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奶牛平均生产水平还只有5000公斤左右,两国都实施了“国家牛群遗传改良计划”,政府支持开展良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备种公牛选育等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奶牛育种体系十分健全,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单产达到9000公斤以上。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启动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加快推动
11、我国奶牛改良工作。目前,组织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是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2006年7月1日施行的畜牧法和优良种畜登记规则等法律法规,对加强奶牛遗传改良、实施良种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将出台的家畜冷冻精液、卵子和胚胎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对种公牛培育、后裔测定等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二是支持奶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推进奶业发展,2007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扩大冻精补贴范围,加快推进奶牛育种和改良工作。三是奶业发展空间很大。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的1/4,乳制品消费和牛奶生产的增长潜力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奶牛 群体 遗传 改良 计划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