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22页).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 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区位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有明确的主体该主体控制着开发进程开发过程不能脱离主体继续进行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单一主体难以主宰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不依赖特定主体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基于原有的基础量的扩张、质的提高时效性特定的时期、空间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社会、经济质量、文化以科学合理的区域开发为手段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实实在在的经济行
2、为起步于规划,但不局限于规划对特定区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可能实现,也可能废弃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只能以政府为主体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海陆统筹。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
3、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1.农业集体承包 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 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
4、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2.区域的分类区划 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静态的排列。 划分需要有明确的自然或者经济标识。4.系统区(长江流域) 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5、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混淆了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难以分清。三、古典区位论1.农业区位论(1)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农业圈层理论 、级差地租(2)四个假设:城乡二元、自然禀赋相同、运费取决于运距、获取最大利润(3)P = V ( E + T )(4)划分为六大圈层2.工业区位论(1)韦伯 运费、产业聚集和劳动费对工业布局
6、的影响,四个假设(2)原料指数决定工业布局的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3)企业迁至劳动费最低点所减少的支出是否大于运费的增加(4)企业的种类与结构,聚集的规模3.运输区位论 胡佛 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经济活动的区位。 运输成本:线路运营费(运距的函数) + 站场费用(常数)。 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产销地可直达的条件下应该布局在原料地或者消费地,而在产销地不能直达且原料指数大于1时应该布局在港口或者其他转运点。 对区位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深化了运输因素的研究,促进了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
7、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企业尽量布局在利润最大处。 生产成本与运费、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 谢菲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吉李的自由进入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 引力模型。2.中心地理论(1)克里斯塔勒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2)三个步骤:确定经济活动半径、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纳入经济活动(3)假设:研究地区为均质平原,资源、人口购买力、交通条件完全一致(4)五个基本要点:多核心、六边形、大代小、同等同距
8、、三模式3.区域经济学(1)廖什 区位经济学区位平衡理论 布局寻求最大利润(2)部门经济边界与综合经济区边界(边界线和边界区域)(3)五组均衡条件:最大利润、占满空间、价格同成本、区域小、无差异曲线(4)假设、啤酒企业为例、蜂巢状市场网、四个新观点1.4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主要流派1. 新经济地理学派 克鲁格曼、藤田昌久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2. 新制度学派 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3. 区域管理学派 区域管理是区域经
9、济学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其基本观点是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1.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 区域经济政策5. 区域开发1.5课后思考题一、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1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
10、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
11、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
12、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二、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1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分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享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
13、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但是,我们必须防止一种倾向:由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性的标识日趋重要,因而人们常常忘记了还有自然的存在,或者把自然当作了经济的附属物。2系统区 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区,那么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所有自然和经济特征可能都是迥异的,但所亭位置上的相连,使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经济地理学给区域经济学提供的基础,中心点是区域的概念及其空间
14、关系。导然现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看起来离地理学越来越遥远,而且内容越来越庞杂,但任何脱离区域的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当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三、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正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潜心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第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条件评价2.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基本概念狭义: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货币形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实物形式表示为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除狭义上的含义外,还应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
15、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基本特征: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程。呈现出:基钦周期(短)、朱格拉周期(中)、库兹涅茨周期(长)、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影响因素:不能把影响因素等同于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1.投入型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等;2.形成生产环境的要素:硬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制度)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 均衡增长理论 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想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均衡增长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赖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16、内尔森:“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打破低水平均衡的增长理论纳克斯:“均衡增长观点”。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2. 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是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不一样。与均衡增长理论的联系: 相同点: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 不同点: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3. 新增长理论 许多区域已经从不发达地区发展成了发达地区,地区增长问题不再符合均衡和非均衡理论的现实基础,由此促进了新增
17、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一、区域经济开发模式1. 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区域经济产业部门可以分为主导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导部门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部门的带动效应会形成乘数效应。2. 增长极模式 佩鲁将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发展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区域内条件优越、具备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可以使周围地区称为极化区域,并在足够强大时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 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的综合影响为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可为正也可为负。3. 点轴模式 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随着增长极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产生了相互连接的交通线,增长极和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 点轴同样存在聚集和扩散
18、效应。 发展带是点轴模式的成长和演化的结果。4. 网络型模式 是点轴模式的演化结果,由若干个点轴联合在一起。 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表现出来,意味着增长结果和增长极的分散化。 整个增长网络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其效应更强,影响也更大。二、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是相同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和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生产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等都不断产生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新产品需
19、求的增加以及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地区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充足的动力。低梯度地区:一类地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愿意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来的产业部门;另一类地区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防止资源性衰退:1. 尽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2.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3. 区位影响经济,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改善区位条件。4. 环境恶化影响经济,需要发达地区转入新技术,改善生产环境。5. 体制造成经济停滞,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2.3课
20、后思考题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模式有哪些?1.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现其本身的特点:(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从区域经济来看,存在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观点,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一旦一个地区将其有效
21、的生产要素资源集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则这个地区必然会获得增长。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对不同的产业来讲,处于不同的地区,其生产的效率相差很大。如果我们将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都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和部门,宏观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十分明显。需要强调的是,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因为有很多时候不发达地区在某些发展的时段,会获得比发达地区高得多的效率。(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中间产品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间产品投入对某些部门来说,形成了其需求市场,对另外一些部门来说,又形成了其投入的要素。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
22、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很快,并随着增加中间投入的使用量来增加经济产品的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中国北京市近年来的增长,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即使在传统部门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使北京的经济总量(GDP)保持年均10以上的速度,相应地北京的主导产业部门由过去的钢铁、化工、机械、建材转变为高新技术、旅游、新兴第三产业。(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复习 重点 22
限制150内